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
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
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
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
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
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三、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
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
的应试压力等等。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
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生活的压力主要
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
压力。
四、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
所以,有些大学生对
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
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
与人面对面交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大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疾病。
只要大学生了解了这些心理疾病,并及早的预防或者去治疗,并经
常的去锻炼身体,和同学,老师们多去沟通,交往,就能很好的去
避免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就能适应这个新的学习环境,好好地学习
新的知识了。
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都会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
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够保持一定
的学习效率,并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
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从容乐观,热爱生活,乐于进取。
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积极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
具有理智感、责任感、幽默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急而不躁,喜
而不狂,忧而不绝,胜而不骄,败而不馁,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
满意、开朗的心境。
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随遇而安,积
极寻找事业的乐趣,发掘生活的光明面。
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
遇到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所动。
经常的盲目性和软、懒、散状态,
都是意志不健全的表现。
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
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热爱生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既能容人之短,也能容
人之长,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因而能被他人和集
体所悦纳和认同。
相反,疑心重重、妒贤嫉能、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孤芳自赏、与集体格格不入的人,均属于不健康心理。
5.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能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既不是自视清高、
妄自尊大,也不是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良好的基
本满意的态度,存在着一种健康有益的差距。
他们善于从客观环境
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并恰当地进行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6.适度的行为反应。
适度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反应既不过敏,亦不迟钝。
在人的生命发展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
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
正常的行为反映,在认识、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都符合他所处
的年龄段的要求,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勤学好问,能创
造性地处理问题。
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
的表现。
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有一定的连贯
性和稳定性。
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说、所做是协同一致的,具
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无双重人格,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不搞阴奉阳违、口是心非。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
社会要求相符合,为社会所接纳。
一旦发现自己的愿望、需要与社会
的希望和需要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迅速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望和
态度,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与之背道而驰。
一、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
”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
现代大学
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
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
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
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
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
所以,有些大学生对
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
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
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
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
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
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
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
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四、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
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
的应试压力等等。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
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生活的压力主要
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