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何香凝美术馆分析调研资料

.-
小组成员:
丘柏青201241410213
郑宜武201251208113
钟喜201251208106
一、简介
1995年5月13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1996年3月1日动工,1997年4月建成,4月18日正式开馆。

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

力求在现代建筑中隐含中国传统,点明它展出国画家作品的主题。

何香凝(1878.6.27
-1972.9.1)女,原名瑞
谏,又名谏,广东南海
(今广州市芳村区)人。

是我国著名革命家廖仲
恺的夫人。

何香凝女士
不仅是位社会活动家、
爱国者,还是我国知名
的女国画家。

二、总平面分析
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在现场,首先注意到的是道
路的状况。

建筑正对着的是城市
的干道(深南大道),车流比较
密集快速。

同时美术馆的周边建
筑比较稀疏,没有一种很强烈的
都市感,反而略带郊区的悠闲。

美术馆建筑周边以树木环绕,而
中国民俗文化村的石林从其西
侧向后延伸。

建筑是对此基地所作出的处理是将
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
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
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人行道相接。

这种
处理方法使美术馆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安
静的空间,一个更加休闲和生态的空间。

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
避免障景。

下沉广场里东西向带状水池、
水池上东西向的入口弧墙,两者隐约地
强化的入口广场与道路平行的轴向关
系。

事实上,建筑的功能是在东西与南
北两个轴线的相互转换中展开的,例如
从入口到常年展区的路线是沿南北向纵
深展开的,而常年展区与临时展区之间
是通过延东西向的走廊转换的。

总平面图
三、功能分布
何香凝美术馆首先在功能分区上采用的是分层管理的方法,一层主要作为内部作业工作区,包括会议室办公用房、报告厅、画室、培训中心、裱画室等;对外开放的展览空间安排在二、三层。

由于道路与地段的高差,何香凝博物馆的主入口设在了二层,以一条长长的天桥与道路相连。

参观者从天桥进入博物馆,流线上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与内部工作人员的流线产生交叉。

内部工作区与对外开放部分主要通过前厅里的螺旋楼梯联系。

一、二层之间的螺旋楼梯
弧形坡道
入口天桥
下沉庭院
次入口
主入口
内部工作区
对外开放部分
四、平面分析
(1)平面图:
(2)平面演化解析图:
缩小为过道

转90

改变内部空间
三间五进
整合
何香凝美术馆的平面借鉴岭南传统三合院“三间两廊”民居即其组合手法,经变形重整形成,但在形式上依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可以说,这是传统院落住宅的现代演绎。

形成基本平面
纵深发展,三间两进
岭南建筑平面——三间两廊
五、功能流线
何香凝美术馆的建筑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属于中小型博物馆,其在内部展览空间的流线组织上相对比较简单;何香凝美术馆的平面依照传统岭南三合院的平面布局,因此在中庭在平面上占用很大地位;美术馆的陈列室围绕两个中庭,一个大堂串联式布置,形成三个功能分区:(1)由三个陈列室串联,以大堂为中心的主展厅(图中浅红色部分),(2)以庭院为中心的,又三个陈列室串联形成的副展厅(图中浅黄色部分),(3)以门厅,进厅为中心布置的休息,公共空间(图中浅蓝色部分)。

三部分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

参观者既可以按照“门厅——进厅——主展厅——副展厅——门厅”的参观流线完成对美术馆的参观,又可按照“门厅——进厅——主展厅——门厅”,或者“门厅——副展厅——进厅”的参观流线进行参观;这样,给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可中途撤出参观的自由。

一层内部工作流线
二层参观流线
六、借景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一种最为常见的构景方法之一,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民俗文化村接临,位于民俗文化村的北部。

美术馆设计中,建筑师通过巧妙的开窗,将借景手法运用到建筑设计上。

民俗文化村的假山假石成了何香凝美术馆中独特的中国山水画,丰富了艺术馆的艺术馆藏量。

通过借景手法,使得室外景色本身成了美术馆中一幅幅独特的中国山水画
三层参观流线
七、采光
博物馆建筑对于采光有特殊的要求,由于博物馆的展出功能,决定了光线不可直射展品,要求散射光照明。

何香凝美术馆结合平面立面,采取高侧窗,发光天棚,局部侧窗,采光井等方式采光,达到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1)顶窗式——采光屋面(发光光天棚)
天井剖面
何香凝美术馆有三个天井(或中庭),其中为一个
露天庭院,一个为室内的中庭,另外一个则是有玻璃顶
的进厅。

(上图3号)该进厅有玻璃底盖顶,且有可开
启的散光板,晴天是可将直射下的强光减弱至人眼舒适
的强度;同时有丰富的光影效果;阴天或雨天时,又可
开启,满足雨天的采光需要。

(2)顶窗式采光——天窗采光
实景照片
采光剖面分析图
实景照片
图中所示的空间为另一个中庭,该中庭二层通高,使用天窗采光。

倾斜的玻璃将直泻下的阳光减弱,同时起到散射的作用,使得整个空间光线柔和充足。

也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3)局部侧面采光
图中所示位置为陈列室,采用局部侧面窗采光。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陈列室的转角处设二层通高的立地玻璃角窗,同时二层局部缩进,使得空间更加丰富。

二层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采光平面解析图
采光立面解析图
(4)长侧窗
采光示意图
实景照片
图中所示为茶室,公共活动空间,采用长侧窗采光。

因为开窗面积浇捣,因此采光充足,且有较大的景观,适合用于公共空间,营造明亮舒适的休息空间。

(5)陈列室入口侧面采光
采光剖面解析图
陈列室内部基本不开窗,在陈列室的入口处设有落地玻璃,从外部照射进入内部的光线经散射的作用照亮陈列室部分空间,辅以人工照明,使得空间光线柔和自然,不易产生视觉疲
劳。

(6)混合
实景照片
式采光
剖面解析图实景照片
实景照片
采用天窗,侧窗相结合,将展览室的墙面切去方形孔,将
从楼梯一侧的采光口进入的光线引入陈列室,既满足采光,又
达到丰富空间的效果。

小结:何香凝美术馆采用看多种采光方式,该博物馆的陈列室
布局为串联式,在陈列室的节点处会设有落地窗,这样可以使实景照片
得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自然的完成从“昏暗的陈列室——光亮的室外”的过渡,使观众不易产生视觉疲劳。

可以看出,采光口的设计影响了平面的设计,如采光井决定了一二层不能简单的重合;独特的采光口设计可以使建筑的造型别具一格,空间丰富多样;此外,采光方式设计的是否人性化,也是其好坏的标准;可以说,采光方式的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中之重。

八、垂直空间
作为博物馆建筑,不同楼层在垂直空间上的联系都会相对比价丰富,但能做到像何香凝美术馆这样优秀的就不多了。

丰富的垂直空间是何香凝美术馆设计中的一大亮点。

一层是内部工作区,为了避免内部工作人员与参观者产生交叉,同时也为了文物保护的需要,一、二层之间的联系就只剩下两条楼梯。

楼梯口的设计也与相对隐秘。

二、三层是展览空间,二层“上空”形式分布在美术馆展览空间的各个区域,使二、三层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二层与三层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另外,楼梯也是联系垂直空间的重要构件,副展厅中剪式楼梯的运用,不经丰富了空间的联系,同时也使得空间的布置很构造上变得灵活和有趣。

在参观过程中,身处不同楼层之间的人们可以相互对话,相互交流。

展厅的上一层架一走道,不同楼层之间的参观者可以在不同角度欣赏同一作品。

通过楼层“上空”形式实现下层的对话。

剪式楼梯形成的丰富空间
中庭是何香凝美术馆的核心空间,这里展示的是何香凝女士的塑像以及
她的生平介绍。

中庭是一个开放性空间,四周的路线都与中庭有着视觉
上的联系。

(此照片拍摄于中庭两侧单跑楼梯的中间休息平台)
总结: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文化遗产的宝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的机构。

一定意义上博物馆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为了文物保护和空间氛围营造的需要,大多数博物馆都把空间设计得比较昏暗,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参观者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达不到最好的参观效果。

何香凝美术馆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式,加上灵活的开窗与采光,使得建筑简洁明亮。

建筑宜小、宜巧、宜藏、宜秀,与周围的人文景观和谐匹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