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工程复习题答案

表面工程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洁净表面:表面化学成分和体内相同。

表面吸附物的覆盖几率很低。

2.TLK模型:平台(Terrace)-台阶(Ledge)-扭折(Kink)模型。

基本思想是:在温度相当于0K 时,表面原子呈静态。

表面原子层可认为是理想平面,其中原子作二维周期排列,并且不存在缺陷和杂质。

当温度从0K升到T时,由于原子的热运动,晶体表面将产生低晶面指数的平台、一定密度的单分子或原子高度的台阶、单分子或原子尺度的扭折以及表面吸附的单原子及表面空位等。

3.界面:固相之间分界面。

4.外延生长界面:在单晶体表面沿原来的结晶轴向生长成的新的单晶层的工艺过程,就称为外延生长。

形成的界面称为外延生长界面。

5.机械结合界面:指涂层和基体间的结合靠两种材料相互镶嵌在一起的机械连接形成6. 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上铺展的现象。

7. 边界润滑摩擦:对偶件的表面被一薄层油膜隔开,可使摩擦力减小2-10倍,并使表面磨损减少。

但是在载荷一大的情况下,油膜就会被偶件上的微凸体穿破,摩擦系数通常在0.1左右。

8.喷焊层的稀释率:一般将基材熔入喷焊层中的质量分数称为喷焊层的稀释率,用公式表示为η=B/(A+B) ,η为喷焊层的稀释率,A为喷焊的金属质量,B为基体熔化的金属质量。

9.自熔合金:就是在常规合金成分基础上加入一定含量的硼、硅元素使材料的熔点大幅度降低,流动性增强,同时提高喷涂材料在高温液态下对基材的润湿能力而设计的。

10.激光熔凝:就是用激光把基材表面加热到熔化温度以上,然后靠基材本身的导热使熔化层表面快速冷却并结晶的热处理工艺。

11.化学转化膜:如果介质是人为选定的,而且表面金属的这种自身转化能够导致生成附着牢固、在水和给定介质中难溶的稳定化合物,金属表面上这样得到的化合物膜层称为化学转化膜。

12.老化处理:钝化膜形成以后要烘干,称为老化处理。

13.发蓝处理:是使钢铁表面生成稳定的氧化物Fe3O4,可获得蓝黑色和黑色的氧化膜。

即钢铁的化学氧化俗称发蓝处理。

14.假转化型磷化:在磷化过程中,虽然钢铁基体发生溶解并参与反应,但磷化膜的金属离子主要有溶液提供,一般为Zn2+,Mn2+,Ca2+,中的一种或者两种。

所以称为假转化型磷化。

15.化学镀:又称为无电解镀,指在无外加电流的状态下,借助合适的还原剂,使镀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并沉积到零件表面的一种镀覆方法。

16.物理气相沉积(PVD):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各种物理方法产生的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材上,形成薄膜或涂层的过程。

17.分馏现象:在同一环境温度(此即蒸发温度)下,合金中各元素的蒸气压不同,因此蒸发速率也不同,会产生分馏现象。

18.溅射镀膜:就是用高能离子轰击固体表面,使高能离子的能量传递给固体的原子,并使它们逸出表面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的方法。

19.化学气相沉积:化合物、单质气体通入放有基片反应室,借助气相作用或在基片上的化学反应生成薄膜的技术。

20.摩擦学三“定律”:(1)摩擦力与接触面的表观面积无关(2)摩擦力与两接触体的法向载荷成正比,即F=μN,μ是摩擦系数,认为是材料的常数。

(3)界面滑动摩擦力与滑动速度无关。

二、填空1.表面薄膜与涂层技术中基材与涂层材料间通常可形成(冶金结合)、(扩散结合)、(外延生长)、(化学键结合)、(分子间结合)、(机械结合)界面。

2.当(θ<900)时,称为润湿;当(θ=00)时,称为完全润湿;当(θ>900)时,称为不润湿;当(θ=1800)时,称为完全不润湿。

3.流体润滑的摩擦系数要(小)于边界润滑的摩擦系数,边界润滑的摩擦系数要小于(干)摩擦的摩擦系数。

4. 固体润滑是利用(剪切力)低的固体材料来减少(接触表面)间摩擦磨损的,常见的固体润滑材料有(石墨)、(FeS )和(MoS2)。

5. 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是形成(电解池),其中(阳)极腐蚀。

6. 表面淬火硬化层的深度可以用(金相)法、(硬度)法和酸蚀法标定。

7.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渗碳处理、氮化处理和渗硼处理工件中,(渗硼)的硬度最高,(氮化)的硬度次之,(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硬度最低。

8. 激光淬火与电子束淬火比较,(激光)淬火获得广泛应用,在淬火前表面要经过(黑化)处理。

电子束淬火必须在(真空)环境下应用。

9.热喷涂工艺主要包括(火焰)喷涂、(等离子)喷涂和(电弧)喷涂。

其中(电弧喷涂)只能用于导电的线材,(等离子喷涂)特别适合喷涂(高)熔点的材料。

10.热喷涂技术可应用于喷涂(耐腐蚀)涂层、(热障)涂层和耐(磨)涂层。

11. 热喷涂涂层和基材间为(机械结合)界面;热喷焊、堆焊涂层与基材间为(冶金结合)界面。

其中(热喷焊)和(堆焊)方法的涂层厚度较大,通常用于(修复)零件。

12.金属的电沉积包括(液相传质)、(电化学还原)和(电结晶)步骤。

13.化学镀镍层通常是一种(非晶态)镀层,此时镀层的硬度(低),电阻率(高),通常需要经过(一定温度下的热)处理来改善综合性能。

14铬酸盐钝化膜主要由不溶性的(三价)铬化合物和可溶性的(六价)铬化合物组成。

不溶性部分构成膜的(骨架),可溶性部分充填在内部。

(可溶性)部分非常重要,对破损的膜有修复作用。

15. 铝的阳极氧化膜的生长是两个过程的综合反映:一是阳极上的铝进行(氧化)反应生成(Al2O3),另一个过程是氧化膜不断(被电解溶解)。

16.阳极氧化的铝合金的主要着色方法有(自然显色)法、(吸附)着色法和(电解)着色法,其发色体在氧化膜的部位依次为(多孔层的夹壁中)、(氧化膜孔隙的上部)和(多孔层的底部)。

17.真空蒸镀薄膜的形成机理有(核生长)型、(单层生长)型和(混合生长)型。

18.蒸发镀膜高真空度的目的主要为: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蒸发)温度下降,可以减少蒸汽原子和(残余气体)原子的(碰撞)。

19.为了获得所设计成分的合金或化合物薄膜,可以采用(瞬间蒸镀法)和(双(多))蒸发法。

20.常用的溅射镀膜方法有(直流)溅射、(射频)溅射和(磁控)溅射,其中(直流)溅射只能沉积金属膜,(射频)溅射能够沉积介质膜。

21.表面清理中常用的清理工艺过程为:脱脂→水洗→(化学侵蚀)→水洗→(中和)→水洗。

22.刷镀也称为(电刷镀、涂镀、局部镀、选择性电镀(任选其一)),其基本原理与电镀(完全相同),设备包括(直流)电源、(镀笔)和阳极包套。

23.金属表面产生极化的机理总共有三种,即(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和(电阻)极化,其中(电阻)极化与电极表面生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膜、(钝化)膜或不溶性的腐蚀产物有关。

24.金属表面产生极化的机理总共有三种,即(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和(电阻)极化,其中(电阻)极化与电极表面生成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膜、(钝化)膜或不溶性的腐蚀产物有关。

25.铝、锌等金属覆层对钢铁材料属于(阳)极性金属涂层,可以对基体金属起到(机械保护和电化学)保护作用,而镍、铬、铜等金属覆层则属于(阴)极性金属涂层,对基体金属的仅起到(机械)保护作用。

26.激光淬火层的宽度主要由( 光斑直径D )决定,淬硬层深度由(激光功率P )、(光斑直径D )和(扫描速度v)共同决定。

27.激光熔凝处理特别适合于(灰口)铸铁和(球磨)铸铁的表面强化,原因是表面形成(白口)铸铁,显微硬度高达(1000~1100)HV, 耐磨性非常优越。

28.热浸锌和热浸铝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中工作的钢铁工件上,从外表面至钢铁基体其结构依次为(纯金属)层和(合金)层。

29.化学镀有三种方式:(置换)沉积、(接触)沉积和(还原)沉积,一般意义上的化学镀主要指(还原)沉积。

30.铝的阳极氧化氧化膜的生成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个是(电化学)过程,形成氧化膜,另一个是(化学溶解)过程。

氧化膜的结构包括(无孔)层和(多孔)层。

31.铝合金的电解着色工艺中发色体位于氧化膜的(多孔层的底)部位,是由(金属胶体)组成的,最常用的是使用(锡)盐和(镍或锡-镍混合)盐着(古铜色或黑)色。

32.真空蒸镀薄膜的形成机理有(核生长)型、(单层生长)型和(混合生长)型。

33.溅射镀膜时的本底真空度约为(10-3)Pa, 分子束外延镀膜的本底真空度约为(10-8)Pa.34.直流溅射只能沉积(金属)膜,而不能沉积(介质)膜,原因在于靶面的(离子)电荷无法中和。

(射频)溅射可以克服直流溅射的局限,可以沉积任何固体薄膜,其使用的电源频率为(13.56 )MHz.35.磁控溅射采用了(正交)电磁场,将(电子)运动束缚在靶面附近,提高了气体的(碰撞)效率,克服了电子使基片(过热)的缺点。

二、判断正误三、简答题1. 描述TLK表面晶体结构模型。

TLK模型:平台(Terrace)-台阶(Ledge)-扭折(Kink)模型。

基本思想是:在温度相当于0K时,表面原子呈静态。

表面原子层可认为是理想平面,其中原子作二维周期排列,并且不存在缺陷和杂质。

当温度从0K升到T时,由于原子的热运动,晶体表面将产生低晶面指数的平台、一定密度的单分子或原子高度的台阶、单分子或原子尺度的扭折以及表面吸附的单原子及表面空位等。

形成原因:原子热运动。

2.描述Archard粘着磨损模型并推导Archard公式。

1953年Archard提出了一个普遍接受的定律,给出了磨损量与载荷、硬度和滑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磨损碎块(磨屑)是半球状的,直径为2r。

Ar=nπr2 n为接触点的数量。

Ar=W/σ, n=W/(σπr2)对直径2r的接触点来说,运动2r就可以把n接触点分离,这样的话,滑动单位距离分离的接触点为:Nu=n*1/2r=w/(2σπr3)因为并不是每个接触点都可以得到一个磨屑,因此,给出了几率为K, 滑动距离S,所产生总的磨损量(磨屑体积)V, V/S=K* Nu*VfVf=2/3πr3V=KWS /3 σy这就是粘着磨损定律的理论基础,K是磨损系数,是一个无量刚的系数。

上式也可以用硬度表示:V=KPS /H3. 固体渗硼件的组织和性能有什么特点。

组织:渗硼后的显微硬度曲线分为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HV为2000左右,对应着FeB,第二个台阶HV为1400左右,对应着Fe2B,第三个台阶硬度较低,对应着扩散层与基体。

FeB 很脆,我们希望得到Fe2B,这也是理想的渗层。

渗硼件的性能特点:渗硼件硬度极高,耐磨、耐蚀、抗氧化性能好,而且摩擦系数小。

(1) 硬度 FeB显微硬度为1800—2200HV;Fe2B显微硬度为 1200-1800HV.钽的硼化物硬度高于3000HV,铝、钨、钼的硼化物硬度也都在2000HV以上。

钢中含碳量的增加可减少双相型渗硼层中FeB的相对含量并使FeB硬度降低。

(2) 强度与耐磨性钢件经渗硼处理后抗拉强度和韧性下降.但抗压强度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