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发展港口经济分析与建议[收稿日期]2011-03-18[作者简介]刘涛(1977-),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政工师。
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一种开放型经济;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同时它又是开放经济、流量经济、关联经济和产业经济。
[1]“十二五”期间,东营既属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属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如何加快发展,发挥核心城市和引擎带动作用,成为东营港口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运用SWOT模型,分析东营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东营市发展港口经济的必要性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港口经济在各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全球国际化城市绝大部分都拥有较大的港口,并且都是在港口经济的带动下发展起来。
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带,日本太平洋沿海经济带,都是依托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和港口群形成的。
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看,中国沿海地区的繁荣与港口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密不可分。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设立了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并致力于发展港口经济。
经过30余年的开发建设,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长三角有上海港、宁波港等港口群的支撑;珠三角有广州港、深圳港等港口群的支撑;环渤海地区有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港口群的支撑。
因此,港口的发展和港口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1985年,胜利油田开始建设黄河海港,1992年黄河海港更名为东营港。
1995年东营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97年12月,东营港正式宣布对外开放。
2021年,东营市政府成立东营港扩建工程指挥部,决定扩建7020米引桥和两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2021年成立东营港建设管理办公室和临港工业园筹建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前身),具体负责港口建设,从此,东营港进入正常的建设发展轨道。
<sup>①</sup>目前,东营港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发展的定位使其得到了全面的地位提升。
发展东营市港口经济,是实现山东省“黄”、“蓝”经济战略的需要。
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鲁、晋、冀部分地区的最佳出海通道,是环渤海湾从龙口至黄骅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上的区域性港口,是东营甚至整个黄河三角洲融入环渤海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因此,如果打不开这个出海通道,就不能有效地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港口优势就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而东营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建设形成一个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也是实现山东省“黄”、“蓝”经济战略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有效方式。
可以说,建设东营港,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可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支撑。
东营港的扩建通航打开了沿黄经济带的海陆通道及黄河三角洲出海口,使之成为衔接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重要枢纽、通达中国沿海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
二、东营港口经济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法,其实质是通过分析自身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判断所面临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提出相应的战略方案。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基于SWOT分析的4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具体含义为:SO战略要求利用机会、发挥优势;WO战略要求利用机会、克服劣势;ST战略要求发挥优势、解决困难;WT战略要求转化劣势、解决困难。
[2](一)内部优势1.东营市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东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地方财政收入104.88亿元,增长29.7%;完成出口27.58亿美元,进口52.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1%、135.99%。
因此说,2021年是东营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3]2021年山东省人均GDP 为*****元,东营市为*****元,在山东17地市排名第一,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见表1。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继续加大港口建设,全省港航基建投资预算将达到450亿元,全省港口目标吞吐量为11亿吨。
目前,东营等港口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已经加快实施,到2021年将初步形成黄三角港口集群,其中仅东营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就将达到5000万吨。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又属于山东蓝色经济区,随着其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东营市的对外贸易将迅猛增加,对外联系也将日益频繁,这对港口规模、功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表1 2021年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排名元注:人口数据为202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地常住人口。
2.地理位置优越东营市北邻京津塘经济区,南连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开放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和交汇点。
东营港距天津港90海里,距大连港122海里,地处环渤海湾港口布局的适中位置,是辽东半岛至中原的最佳通道。
目前,渤海湾从龙口向北至漳卫新河长700公里的海岸线,无一大中型港口,东营港的建设,能够改善渤海西南岸的港口布局,发挥出其海陆两个扇面对内、对外双向幅射的区位优势。
东营市海岸线长412公里,具备开发建设深水大港口的资源条件,是环渤海泥质海岸建设大港的天然良址。
港口建设实践证明,无潮区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自然条件。
东营港恰恰处于黄河三角洲顶部海域的无潮区,而无潮区具有潮差小、潮流急、深水区距离海岸近的特点。
与周边港口相比,东营港距离-10米的等深线只有6公里,距离-20米的等深线只有29公里。
同时,由于东营港海域水流速度为100厘米/秒,强大的水流冲刷海底,从而使这一海域不仅不淤积,反而不断自然刷深。
因此,东营港近海等深线密集,适宜建设深水大港。
3.土地资源丰富东营港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丰富。
具有广阔的后备陆域,可以充分发挥东营港的临海优势,向内陆腹地辐射,逐步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临港产业。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全部是未开垦的国有盐碱荒滩,在中国沿海地区建设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为发展临港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土地保障。
[5]4.经济腹地广阔东营港的经济腹地为东营市、滨州市以及淄博市等鲁北部分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新能源、纺织业、机械电子产业、石油装备制造、轮胎产业、造纸工业、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以东营市为例。
近几年,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临港产业的发展,将临港产业区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区之一。
随着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中海油、大唐、山东高速、中国交通集团、中国水电集团等大型企业纷纷与东营市签署了合作协议,海科瑞林、华懋新材料、鲁深发化工、中海油物流园区、华泰东营港化工园、万达东营港化工园等项目纷纷落户东营港产业区。
截至目前,全区已投产或在建项目达到22个,计划总投资170亿元;协议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67亿元;重点在谈有意向项目11个,总投资150多亿元。
<sup>①</sup>随着这些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及建成投产,东营市的临港工业已初具规模,必将增强港口经济发展的后劲。
5.物流资源丰富东营港地处胜利油田腹地,该地石化产业近几年得到蓬勃发展。
东营、滨州、淄博12家炼化企业2021年原油加工能力突破3800万吨。
随着港口的扩建、港口吞吐能力的提升,优势产业会依靠港口优势纷纷汇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寻求更大发展。
东营市是中国地方炼油最集中的城市,利华益、富海、中海、海科、石大科技、垦利石化等企业都具有较大的石油加工能力。
随着目前中东局势和利比亚政局的动荡,世界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已突破100美元/桶,成品油价格也水涨船高。
这些市场因素引发地方炼油企业对外来油品的需求量加大,这将对海洋运力有巨大需求,从而增强了东营港口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内部劣势1.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东营市依赖于原油开采业,围绕着原油开采做文章,整体经济结构单一,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没有标志性产品和领军企业。
近些年来,东营市生产总值、市级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石油、石化行业的各占1/2左右,第三产业比重不足1/4,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育不足,行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综合实力不强。
随着胜利油田进入开采后期,勘探难度加大,采油成本不断上升,油气稳产难度越来越大,继续依赖油气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受到了很大挑战。
2.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虽然东营市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前列,但大而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性弱的特点还比较明显。
同时,东营市市场发育相对滞后,计划经济特色较重,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重大自主创新研发的平台建设薄弱,资金投入相对薄弱,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活。
这些不足制约了东营市的经济发展。
3.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营市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港口规模、物流体系尚不发达,为外资外企发展进行配套的能力薄弱。
总之,东营港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港口的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不强;与港口配套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带动港口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较少;发展港口经济所需人才缺乏;港口建设所需资金投入不足等等。
(三)外部机遇1.中央政策为港口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务院2021年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东营港的区域中心港地位”,这就是国家对东营港发展提出的任务。
可以说,东营港的建设发展已经被历史地推到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最前沿。
如果东营港发展不上去,其区域中心港地位就难以确立,龙头带动作用就难以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在东营就无法得到全面的落实。
2.东营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2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至此,一“蓝”一“黄”两大经济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战略。
作为两大经济区完全重叠的唯一城市,东营市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