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历史及简介

北大历史及简介

(1921——1937) • 1927年,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悍然决定取消北 京大学,将北京的国立9所学校合并,成立所谓京 师大学校。 •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后,又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 大学,不久又改为北平大学。 • 由于北大师生的强烈反对,1929年8月,恢复了北 京大学。
北大在抗战时期
(1937——1946) —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蒋梦麟、胡适时期的校风
• “拉丁区”和“偷听生” • “中国之拉丁区”位于沙滩附近,这一带有着许 多的小公寓,里面住着一些不知名的学人。许多 的无名学者在这里埋头苦学! • 因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学习区域。公寓的房钱和 饭钱都很便宜,读书则去窗明几净的北大图书馆。 • “偷听生”:北大的学术之门是开给任何一个愿 意进来的人的。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去听任何 一位先生的课,可以追上去向教授质疑问难,甚 至长篇大论的提出论文来请他指正。据说,沈从 文就是一名“偷听生”。
主讲人:石慧
那些事பைடு நூலகம்
北京大学
“这个小老弟年纪虽不大,着实有点志气!他在这区区五 十年之中,已经经过了许多次的灾难,吃过不少的苦头。 他是‘戊戌新政’的产儿,他还没下地,那百日的新政早 已短命死了,他就成了‘新政’的遗腹子。他还不满两周 岁,就遇到义和团的大乱,牺牲了两年的生命。辛亥革命 起来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子。民国成立的初期, 他也受到了政治波浪的影响,换了许多次的校长,直到蔡 元培、蒋梦麟两位先生相继主持北大的三十年之中,北大 才开始养成一点持续性,才开始造成了一个继续发展的学 术中心。可是在这三十年之中,北大也经历不少的灾难。 北大的三十周年纪念时,他也变成北平大学的一个学院了。 他的四十周年纪念是在昆明流离时期举行的。” ——胡适
严复真正离开北京大学的原因人们始终不愿提及, 那么是何种原因促使他被人赶走的呢?
领 学 原 现 导 不 因 象 。 服 是 , 管 北 真 沈 理 京 正 尹 与 大 的 默
抽 鸦 片 是 表 面
严 复 之 被 赶 ,
--
• 1914年1月8日,胡仁源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 长。胡仁源在任时,还为北大做了两件前所未有 的大事: • 其一是1915年11月,他根据《大学令》,设北大 首届评议会; • 其二是亲手设计了著名的北大红楼。 •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建国初期的北大
(1949-1965)
•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获得了新生。 • 1951年6月,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出任新中国 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首批233位学部委员(即院 士),其中北大在任教授28位。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决定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 调整,这主要是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 战略,对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间的人员及设备进行 调整。 • 同时,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主体部分 及其他部分高校的相关系科并入北京大学;燕京 大学校名撤销,北京大学迁至原燕京大学校址, 即今燕园。
那些年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1898——1911年)
• 京师大学堂是改革维新、兴 学图强的产物。 •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后,为了救亡图存,康 有为等提出维新变法须从废 科举、兴学校开始。 •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 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第一 次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 堂。
那些人
孙家鼐 张百熙 严 复 胡仁源 蔡元培 蒋梦麟 胡 适 马寅初 陆 平 吴树青 许智宏 周其凤
(1898.07—1900.00) (1902.01—1904.02) (1912.02—1912.10) (1913.11—1916.12) (1916.12—1927.08) (1930.12—1945.09) (1945.09—1948.12) (1951.06—1960.03) (1960.03—1966.06) (1989.08—1996.08) (1999.11—2008.11) (2008.11— 现在 )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
(1917——1920)
• 1919年5月2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从官方人士 处得知,北京政府已密电中国专使在巴黎和约上 签字。他将这个情况告知北大学生、《国民杂志 》社的许德珩以及《新潮》社的罗家伦等。 • 5月4日下午,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 汇集到了天安门。
红楼
红色起点
• 1917年初,蔡元培校 长聘任陈独秀为文科 学长。 • 年底,李大钊到北大 任图书馆主任。
1918年夏,沙滩的红楼建成,图书馆也搬了 进去,占了红楼的第一层楼。李大钊的主任 室就设在红楼东南角上的两间房子里。一时 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许多进步的教 员、学生聚集在这里读书、座谈。 李大钊到任后,对图书馆的业务进行了一些 重大的调整和改革,并开始注意收集有关马 克思学说的书籍以及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著 作。 張申府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
(1977-2000)
• 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大学百废待兴。 • 从1977年12月开始,北大先后开展了平反“文化 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 识分子政策。
•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北大迎来了第 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新生,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 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作为首批两所高校进入国 家“211”工程,逐步走出几年来的沉闷局面。 • 1998 年,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江泽 民在校庆上进行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985工程”的名称源自此次讲话。
今日的北京大学
(2001-今)
• 2004年首批五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布,北 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 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名列其中。 • 2004年,英国权威媒体《泰晤士报•高等教 育增刊》(THES)推出世界大学排行榜, 北京大学名列第17位,在亚洲高校仅次于 日本东京大学;2005年,北京大学排名第 15位,居亚洲第一。
• 6月1日至3日间,北京被捕的学生达两三千人,监 狱容纳不下,把北大三院作为临时监狱。 • 随着学生游行队伍的扩大,反动当局无奈,没敢 再抓捕学生,还不得不下令撤走包围北大的军警。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1953年北大将 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
北大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恐 除 起 一 对 怕 蔡 到 个 一 元 转 时 个 找 世人眼中的他 不 培 折 代 民 族 出 而 作 第 外 用 杜 二 的 威 个
---
而 能 领 导 那 所 大 学
以 一 个 校 长 身 分
晚清:漫漫求学之路 •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 1892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中进 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 1901年夏,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 级中学)校长,即为首任校长。
文革中的北京大学
(1966-1976) • 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作为“文化大革命”纲 领性文件的《 五·一六通知》。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被冠以各种罪 名,陷入到严重的灾难之中,一大批教师和干部 被打成“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 残酷迫害;教学和科研 工作收到严重破坏,被迫 停课、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 • 1970-1976年,按中央规定,北京大学连续招生 七届工农兵学员。
•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 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
•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 • 1939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 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 西南联大集合了三校的师资,为中国培养了一大 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 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等。 •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 结束,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
红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1918年8月,红楼来了个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第一 次来北京,当时他和李维汉等24人是为了组织湖 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来北京的。 • 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并在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 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毛泽东也开始具体 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共产主义 道路。
中文名:蔡元培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 阿培 出生地:浙江绍兴山阴县 出生日期:1868年1月11日 逝世日期:1940年3月5日 职业: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古越藏书楼 信仰:民权 代表作品:《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
民国初年的北大
(1912——1916) • 1912年2月25日,袁世凯任命 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3 月8日,严复开始主持京师大 学堂校政。 •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 为北京大学,严复为北京大 学第一任校长。
• 严复于同年10月卸任,来北大仅仅8个月时间,就 为北大办了两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情: • 其一是主持了北大的改革; • 其二就是顶住了停办北大的压力,保住了北大继 续生存的条件。
• “凶”、“松”、“空”三部曲 • 相比于“偷听生”的好学,北大的学生反 不来上课。从而有人编了一套说词:“北 大三部曲:投考时是‘凶’,入校后是 ‘松’,毕业肚中‘空’。”
校徽
• 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 “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 • “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 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 正面站立的人像。 •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 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 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 京 师 大 学 堂 章 程
观中西中 其西学学 会并为为 通用用体

《 明 定 国 是 诏
尤 应 首 先 举 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