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评价目标】1.识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等术语。
2.理解学习策略的内涵,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3.了解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心智技能的实质。
4.运用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一节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关系一、知识的含义及分类(一)知识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认知心理学家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三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另一类为策略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是可以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为记忆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获得语义,即所谓的语义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言语进行,其学习结果可用言语描述,加涅把它叫作言语信息。
这类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三)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具有动态的性质。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
根据使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之为心智技能,主要用来加工外存的信息。
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四)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
它不仅包含认知策略,也包含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二、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关系的讨论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的区别在于对内调控和对外办事。
梅耶认为,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和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区别在于特殊技能和一般方法。
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三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和对内调控的一般性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等同于心智技能。
把程序性知识视作心智技能,易导致知识与技能的混淆。
程序性知识只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至于会不会做、做得熟练不熟练,则必须由心智技能来解决。
认知策略可界定为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用来调节自身内部学习、记忆与思维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可界定为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
第二节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一、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发展(一)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元认知策略同认知策略一样,也是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或前提条件。
适当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不仅依赖于学习材料和课题的性质,也依赖于个体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策略的意识。
元认知策略决定了个体能否对自己所采用的不同策略的适当性进行评价,从而避免机械的、盲目的行动。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起发挥作用。
一个人没有使用或没有掌握良好的认知策略,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调节。
元认知策略帮助人们估计学习程度、决定如何学习;认知策略则帮助人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有效而灵活的运用。
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更多学习的分析思维。
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教学的独立学习者,取决于逐渐获得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就认知领域而言,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
(二)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心智技能的发展根据自动化(自动与受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探索,具体阐述如下。
1.从自动化维度看有些程序性知识可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
这些程序性知识支配人的行为时,知识就转化成了自动化的技能。
有些程序性知识难以自动化,需要受意识控制。
这些方法和步骤支配人的认知活动,在提高了人的认知活动效率时,就转化成了对内调控的策略。
2.从特殊性维度看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和非专门领域的。
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它能保证解题成功,可称为强方法。
非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一旦被人掌握,就能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它不能保证解题成功,可称为弱方法。
从对外与对内、特殊与一般、自动与受控的角度来分析程序性知识的不同特性,通过学习策略,可以把知识转化为心智技能。
二、学习策略的内涵(一)学习策略的三种说法众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给出学习策略的解释,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1.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规则系统;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或步骤;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活动。
从规则系统到学习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揭示学习策略的本质,综合起来,学习策略应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陈琦、刘儒德,2003)。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关于学习策略的构成,奈斯比特等认为,学习策略由以下因素构成:1.提问;2.计划;3.调控;4.审核;5.矫正;6.自检。
温斯坦(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2.积极学习策略;3.辅助性策略;4.元认知策略。
构成学习策略的应该是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Dansereau,1985):1.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包括获得和存储信息的策略,提取和利用这些存储信息的策略;2.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包括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以及监视与诊断三种策略。
辅助性策略帮助儿童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以使儿童有效完成基本策略。
(三)三大学习策略获得普遍认可的是的分类法(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的支持。
1.认知策略许多心理学家强调认知策略是跨学科的一般能力或一般策略,并提出了四种一般性认知策略。
(1)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在各种情境中,问题表面意义常常导致错误或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运用原理解决问题比只根据表面事实解决问题的效果好得多。
(2)承认局部目标的策略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不想一步登天,而是采用逐步登山的办法,把问题中的许多小目标连成一串。
(3)灵活探索策略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不受一种思想方法的局限,能将语词问题转化为图解问题,能采用类比法等。
(4)将部分综合成整体的策略强调与任务有关的具体认知策略。
部分心理学家将认知策略仅限于解决创造性问题中的思维策略,但大多心理学家将认知策略扩展到一切认知过程,它既包括思维过程中的策略,也包括一般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如,选择性注意策略、信息的编码与提取策略、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
(1)计划策略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作业。
他们往往是一个积极的、有计划的学习者。
(2)监控策略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3)调节策略它与监控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并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实质是指从事认知活动的主体努力监控和调节认知情境,从而使认知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策略。
表8-1 资源管理策略(一)自我调节学习1.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平时教师就要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谈话、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启发与集体行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1)重视培养情绪识别能力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让学生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学生道德情感基础之上的。
比如,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玩翻盖乐中正确率高、速度快是一件光荣的事,从而产生自豪感;让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就会成为孤独的人,因而沮丧内疚。
情绪、情感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
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别人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会影响他人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
(2)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对学生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
学生通过体验,对事物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后,就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对他人也会产生“吸引力”。
(3)促进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实践是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创设较多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并能实践中慢慢体会和掌握学习策略。
2.促进认知策略的积累认知策略的讲解虽然是必要的。
但是,必须和学生元认知亲身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元认知知识。
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积累有几种有效方法,见表8-2。
表8-2 学生策略积累的方法这种监控能力是在学习策略知识和策略运用体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监控能力又能促进知识和体验的进一步积累。
常用的几种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叙述依据法。
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每得到一个结果(或思考一步)都要求他们说出自己思考的依据或理由。
(2)启发提问法。
指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他们有效地运用所学到的学习策略。
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策略知识。
例如,让学生记一系列画片,如书、帽子、铅笔等。
要求学生自己设法记住这些画片,然后告诉教师有哪些画。
结果表明,不同的学生使用了不同的策略,记忆效果也不同。
总结起来,至少有如下几种策略很有效:浏览、复述、预期、分段复习预期、系列联想法等。
(3)自我提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