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
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板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
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
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
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
民俗是经过的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
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
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
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
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
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
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
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 . 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 . 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 . 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 . 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 . 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 . 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 . 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 . 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 . 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 . 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11分) (2018高三下·包头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尹继伦,开封浚仪人。
父勋,郢州防御使。
尝内举继伦以为可用,太祖以补殿直,权领虎捷指挥,预平岭表,下金陵。
太宗即位,改供奉官。
从征太原,还,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
端拱中,威虏军粮馈不继,契丹潜议入寇。
上闻,遣李继隆发镇、定兵万余,护送辎重数千乘。
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
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于越径趋大军,过继伦军,不顾而去。
继伦谓其麾下曰:“寇蔑视我尔。
彼南出而捷,还则乘胜驱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
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
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
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
继伦令军中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
行数十里,至唐河、徐河间。
天未明,越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其将皮室一人。
皮室者,契丹相也。
皮室既擒,众遂惊溃。
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
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至道二年,分遣将帅为五道,以讨李继迁。
时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往,逗挠不进。
上怒,急召继伦至京师,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欲以夹辅继隆也。
时继伦已被病,强起受诏。
上素闻其嗜酒,以上尊酒赐而遣之。
即日乘驿赴行营,至庆州卒,年五十。
上闻之嗟悼,赙赗加等,遣中使护其丧而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
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B . 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C . 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D . 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防御使:官名。
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
唐代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
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
B . 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见过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C . 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
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
D .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将帅。
唐朝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中的“中使”就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尹继伦不负父亲厚望。
被父亲举荐后,深得太祖、太宗信任,先后权领虎捷指挥、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B . 尹继伦有勇有谋,善于鼓动士气,端拱年间大胜契丹,使之不敢入侵边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 . 尹继伦为国忠义,即使临危受命也毫不畏惧。
第一次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契丹,第二次也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叛将李继迁。
D . 尹继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去世的时候,皇帝给予加等的赏赐,并派宦官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
②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
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
3. (10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宋]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静。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岭。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 (6分) (2015高一上·合肥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①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
②恰同学少年,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5. (12分) (2017高二上·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榆爷人们都说村口的老榆树成精了,有神。
老榆树很老了,老得粗壮的茎干歪倒在地上,再向上长出枝条,成为树。
也就是说,从老榆树身上发出的枝杈,又都成了树,围绕着老干,长向四面八方。
远望,如一片林子。
春天,人们捋嫩叶,做糊涂面条;捋榆钱,尝鲜。
老榆树有神哪,不怪罪吗?有人这样疑问,就有人说,没事,老榆树活人,几辈子了,都吃喝他的树叶、榆钱,只要不动他的大枝壮条。
还有人说,捋一捋,算是给老榆爷挠痒,他舒服,长得更旺势。
说这话的是牟介中。
他对老榆树敬重,防护着别人的伤害。
老榆爷也是他叫出来的。
叫着叫着,大家也都顺口了。
遛弯去,碰面打招呼,就说,老榆爷底下。
那里,有桌凳,石头的,可以谈天说古今。
还有秋千,吊床,孩子们玩着,笑着,笑声跑到了树叶里面。
这些,都是牟介中摆置的。
他说,老榆爷好着呢,在树下玩,空气好,安全。
说起老榆爷的好,牟介中能说好多好多。
比如,民国三十年年馑,人们没有吃喝,就吃老榆爷。
那时候,老榆爷已经很粗实,叶,榆钱,都可以吃;还有树皮,砸碎,磨成面,掺和到红薯面里,粘,甜。
村里人约定,只砍削枝条上的皮。
怕外村的人来刮树皮,老保长就领着人日夜看护。
有一年,夏天,袁店河发了大洪水,沟满河平,人们就上了老榆树,或者拽着树枝,吃树叶……牟介中说,要是没有老榆爷,不知道多少家就没人会在这里喝茶荡秋千啦!一声感叹,望望头顶的老榆爷。
人们也往上看。
有风来,树枝婆娑,一片鸟鸣。
可是,要“大炼钢铁”了,上头决定砍伐老榆树。
村里人不愿意,特别是老头老婆们,就打了地铺,睡在寒风里,轮流看护。
上级就做村干部的工作,一家一家地做……终于做通了。
可是,没有人去砍树。
好不容易动员来了几个年轻人,也不好砍:大斧头上去,就一道缝;油锯哗啦一声就卡住了!老头老婆们就又围拢上来,这是神树,是天意,不能砍伐!上头领导很恼火,坚决要破除迷信,就向住罗汉山上的某部队求援。
部队来了工程兵,开了一辆大铲车。
轰!轰!轰!大铲车离老榆树还有一段路,忽然熄火了,跳下来个年轻人,左看右看,找不出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