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
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此,学生
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教学时可
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
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
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
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
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
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
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
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
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
所
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
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楚国贵族。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
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
族子兰(怀王幼弟),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
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
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
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
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所辑的《楚辞》题解:赞颂橘树之美。
“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
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
清姚
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
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
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
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
还有不懂的地方,
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
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
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
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
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
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
这就是托物
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
是为了言志。
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
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
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徙()转()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⑵姱而不丑兮(姱:)⑶廓其无求兮(郭:)⑷梗其有理兮(梗:)
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咏物诗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1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试题)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14.语言运用。
(2005年莆田课改区试题)
(1)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
“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
“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
老师
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
会难以从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决赛上,福建籍选手林丹以2:0战胜对手陶菲克,为中国第四次捧起“苏迪曼杯”扫除了障碍。
现请
你给林丹发一封E-mail表示祝贺。
收件人地址:
lindan@
要求:信中必须选用“冷静、敏捷、精湛、精彩、
赞叹”中的三个词语;字数50左右。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请在病句上
直接修改。
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