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灵魂对身体起作用,而上帝使灵魂控制身体。
感觉的产生主要是根据灵魂在消除阻碍是的难易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的紧张程度来界定的。
b.固有观念论:在感觉观的基础上,奥古斯丁认为,记忆是灵魂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通过反观,将上帝潜在印在人心灵中的真理实现的过程。
他的记忆观根源于柏拉图的回忆说。
假定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所谓理解,不过是潜藏在我们的记忆里的东西被照亮。
他否定了柏拉图“前生”的观念,认为回忆是当下的回忆。
同时也认为,信仰是知识的前提,对上帝的欲求与爱是记忆的基础,通过信仰的提醒,人类才能将记忆实现。
奥古斯丁还进一步将记忆类比圣父,提出蕴含心灵的另外两个方面,即理解与爱都以记忆为基础,人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天生就有对上帝的记忆。
c.神圣光照论:为批驳怀疑主义断言智者一无所知,奥古斯丁提出人类可以获得真理。
他认为人类不具有在别人心灵里激发出真理的能力,而每个人心中都有内在的老师,上帝将真理内植与人的内心,然后将他们照亮以显示给我们,这样我们便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
d.在感觉与记忆的关系上,奥古斯丁认为,感觉为记忆提供材料,但记忆的规则是从真理之光中得来,而不来源于感觉。
获得知识是对感觉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记忆上升到概念的过程。
6、在教父学阶段,关于罪恶起源的问题成为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a.奥古斯丁认为,作恶的原因是情欲或贪欲,而可指责的贪欲指的是人对那些不愿失而能失之物的爱好。
作恶就是把身体可感的暂时之物当成心智所不能丧失的永恒植物加以追求。
祸福都只是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之后再按永恒规律加以惩罚的后果。
b.真理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真理高于人的心智,并等同于上帝。
一切的善都源自于上帝,自由意志是上帝的产物,自由意志虽然可以使人为恶,但其本身是善的。
c.奥古斯丁指出,心灵的一切转向都不是出于本能,而是出于自由意志。
人的意愿不能因为上帝的预知而成为必然。
恶事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就说明恶本身不是存在于世间的实体,而只是实体的一种偶性,是人灵魂下堕的倾向,是人对自由意志的误用。
7、a.在历史方面,为了解决罗马城被毁后基督教面临的危机,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的概念。
爱自己而轻视上帝就产生了世俗之城,哀伤地而轻视自己,就产生了上帝之城。
两座城在现世生活中相互交织,到审判时才区分。
而罗马城只是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认为,其两者之间的斗争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吧人类历史堪称是按照神意和救世计划而发展进步的过程。
b.同时奥古斯丁持有一种政治悲观主义,把世俗政权看作是对人类原罪的惩罚。
认为所谓正义,是事物能在自然秩序中按其特定的位置而被有分别的正确对待。
然而一切政治权威都是不义的,因为在存在大链条中,人是按照同一个善的形式被创造,所以如果有些人被赋予命令他人的权利就违背正义。
但在世俗之城中,政治权威造成人的苦难,而对这种苦难的承受,恰恰构成了对人类原罪的惩罚。
政治权威本身是不义的,但作为一种惩罚的形式是正义的。
因此人没有权利去违抗政治权威。
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奥古斯丁:认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按照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把认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看作是由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界有形事物作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因而有理性的心智所能领悟的真理是一致的。
而如果真理低于理智,那么我们就不是依据真理判断事物,而是人类心智可以判断真理;如果真理与心智是平等的,那么真理便与心智一样不是确定的,而是可变换的东西。
因此真理的来源高于理性,而这个来源就是上帝。
安瑟姆:本体论证明安瑟姆认为单凭对“上帝”概念的分析二不借助于经验事实就可以直接推论出上帝的存在。
他指出,我们通过信仰而获得了关于上帝的定义“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如果人可以理解上帝的概念,那么上帝便存在于他的心灵之中。
但上帝并如果仅仅存在于思想中,我们还可可以设想它实际存在,那么他就更伟大,而这又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相矛盾。
所以,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托马斯阿奎那:五路证明法……………………………………………………………………………………………………………………………………………………唯名论与唯实论讨论关于共相与具体事务关系问题,或共相是否是实在的问题。
罗色林唯名论唯名论基本观点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不是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只有个别的肝性食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罗色林认为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的事物,一切词都是表示个别事物的。
个别概念(殊相)表示的是单个事物,普遍概念(共相)表示的是一群个别事物。
表达概念的“词”只是一种物质上的载体。
安瑟姆唯实论唯实论基本观点认为不同的词与不同的实在相对应,殊相表示个别的实在,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表现普遍的实在。
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个别事物的本质。
安瑟姆认为有形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需要一定的普遍原则才能被联系在一起。
共相正如柏拉图的理念,既是联系个别事物的纽带,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托马斯阿奎那1、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
中世纪时期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把哲学与神学加以区分,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观念。
认为神学以来权威与信仰来获得启示的原则,,哲学家依赖的是理性之光。
他的主要思想内容都围绕着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展开。
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
2、托马斯阿奎那看来,形而上学的研究都指向一切存在何以成为其存在者。
一方面指实体及其各种偶性,首先承认实体的存在,然后对其属性加以描述;另一方面分析实体的各种原因。
以上帝为中心的形而上学,最终在于认识有限之物在其存在方面的归属性。
我们之所你能认识上帝,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经验之物与存在本院之间的联系。
a.实体与偶性:托马斯认为,实体就是“一个因自己而存在的本质”,这种存在不能被看成是其他存在者的属性或附庸。
他认为实体是可知的,接着对偶性及偶性变化的认识,可以达到认识实体本身。
我们的认识达到的是一个具备偶性的实体。
实体在偶性方面的变化并不改变实体的性质。
在托马斯看来,实体具有一种根基的作用。
当实体被看作是一个活动中心时,它成为事物的本性;当被看作某种确定的东西时,它成为事物的本质。
b.形式与质料:实体的形式与质料是实体的两种构成原则。
实体的质料又分为第一质料和第二质料。
第一质料是原始质料,没有任何现实性的纯粹潜能,而第二质料才是运动和变化的载体。
在托马斯看来,形式可以分为若干组,同一组之内所有的成员都有相同的实体形式。
形式决定了某一个体属于何种物种的实体,是同一物种中所有个体可用相同名词来表达的客观基础。
他提出“质料个体化”原则,认为质料的不同,决定了两棵树在偶性上的差异,相同形式被赋予了不同的质料,便产生了不同的个体。
c.现实与潜能:形式与质料的区别是现实与潜能的一个部分。
现实与潜能这一对概念可用于一切有限之物。
每一个有限物都是逐渐从潜能中被实现出来的。
有限物的发展和实现总是可能的,这就使托马斯在宇宙观上也采取了运动和发展的观点。
托马斯还认为,第一质料由于不能单独存在,知识一种纯粹的潜能,所以它的实在性是最少的;上帝是纯粹的现实而没有丝毫未曾实现的潜能,所以实在性是最多的。
发展是有限物由潜能奔向现实的行动。
d.本质与存在:托马斯认为你为,存在并不是偶性,而是使一切偶性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是某种本质或实体的实现,或是某种纯粹的行动;本质就是由一事物的定义所表示的东西,即可以被寄予定义的实体。
本质使一事物得以可能,而存在则是本质的实现。
本质与存在不可相互分离,而是一个具体的有限存在者内部的区别。
3、托马斯阿奎那由果溯因地对上帝存在做出了后天的证明。
即从上地所造成的结果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即“五路论证”a.从事物的运动证明:运动是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而一个事物要从潜能变成现实,就必须借助某个已经正在实现的东西。
由此,每一个事物都借由他物而运动,所以必定有一个最终不动的原动者(第一推动力),这个原动者就是上帝。
b.依据事物动力因证明: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成为自身的动力因,因为如果它是自己的动力因,那么它必定已经存在。
因此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自己的动力因,所以必定有一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c.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论证: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事物总是先存在而后消失的,这表明一切有限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
但现实攒在的食物是存在的,那么久必须有某些必然存在的事物存在,事物必然性的链条优异个终端,这个必然存在不从其他事物里获得必然性,具有自身的必然性。
其他食物的必然性都从它获得。
这个中级的必然存在就是上帝。
d.从真善美的程度证明:这一论证来自柏拉图的分有学说。
人们对事物真善美的判断都是相对于一个最高的真善美而言的,由此才显示出事物完善性的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