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感知研读探究品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它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对话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谈几点感想。
一、朗读感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
在课堂上要想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就必须建立在让学生正确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因为学生语感尚在形成中,其阅读不同于成人阅读,除了获得与成人阅读同样的意义外,学习语言(包括朗读、背诵、积累、运用等)也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常用的有:(1)"创设情境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把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然地对文章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如一位教师教学《秋姑娘的信》,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秋姑娘"这个艺术形象,与"秋姑娘"的心灵相会,营造这样一个情境:"枫叶信"飘进了课堂。
"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了。
秋姑娘担心起来,不知我的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
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教师生动地描述着,又打开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呀飘......),"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发出‘啊'的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教师拿出自制的"枫叶信",微笑着发给孩子们。
"啊,这上面有字!"孩子们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亲爱的大雁,南去的路上,你们要多加小心哪!你们的好朋友秋姑娘。
""亲爱的青蛙,冬眠的时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了!你的好朋友秋姑娘。
"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脸上写满了兴奋,忘情地诵读着。
这里,教师运用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形象化的课件画面和富有创意的小制作"枫叶信",巧妙地创造出与课文相和谐的意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读题质疑法"。
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天游峰扫路人》,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抓住"天游峰的好山好水不写,为什么写一个普通的人呢"这个问题投入阅读。
在自由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之后,孙老师再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和"细处" 寻找问题,并通过"归类"的方法,拎出两个问题:"游人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30年之后再去看他?"提炼出的这两个问题"看似矛盾"、然而正是课文"思想的眼睛","情感的焦点",很容易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发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
2、保证阅读时间阅读应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这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
然而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情绪时做得很好,花样翻新。
可当学生自主阅读时,却舍不得给时间往往是没等学生把书读完,就让其汇报。
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本没有读通课文,可为了迎合教师,也只得于匆忙间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又走进了琐碎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时空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读几遍所获得的感悟中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提供沟通的可能和条件。
3、加强阅读指导强调以读为本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重复地读,而是要在学生自主阅读时,适时点拨,做到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闹花灯》时的教学片段:师:第三句话写了龙灯,龙灯可神奇、可好看了。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纷纷举手)师:告诉你们,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都没能读好,现在给你们时间练一练,等会儿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并倾听学生读得是否流畅,当学生练读完毕,再次举手时)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声音也响亮。
我听出大家已经能把句子读通顺了,不简单!我想问问大家,句子的意思你读明白了吗?师:我再给你们一点时间,读一读,注意:要读出句子的意思。
(学生再次练读,在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
这次同学们读得更起劲,更投入,一读好,马上就举手表示愿意读一读,和老师比一比。
)师(微笑着面对大家):我发现小朋友读书的本领就是大,有很多同学读的已经很好听了。
你们想读得更好点,超过老师吗?生(异口同声的高呼):想!师:我给大家提个醒,这句话开头就说"最有趣的是龙灯",龙灯有趣在哪儿?你能把龙灯最有趣的地方读出来吗?赶紧再练练,可别输给我!(学生兴致高昂地进行第三次练读,在有声有色的练读中进一步感悟句意,并努力把龙灯最有趣的地方读出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不仅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而且层层引导,目标明确层次递进,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每次读书都比前一次有更高的要求,在引导点拨时,教师还注重加强示范、指点、激励以及对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点拨,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了龙灯的有趣,同时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较扎实的训练、培养和提高。
二、研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开展研读就是从尊重学生的这种需求出发,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展开研究,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受。
"研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从中有所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
"研读"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无论是"研读"专题的确立还是"研读"过程的推进,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学生自主"研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双向合作的过程。
1、质疑定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进行研读探究的前提。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静静地思,在读中发现问题,并在读中解决问题。
当然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问题的,尤其是提有一定深度的疑难问题。
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总是在文章字词的运用上,如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那个词什么意思,用得对不对、好不好等等;有些老师正是因为担心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学中这一环节常流于形式。
我们应该意识到,"疑"无论质量高低,都是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的结果。
研究性阅读看重的是研读过程,关注的是让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去提问。
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见增强,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日趋提高。
在质疑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内部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写在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此时教师则以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整理。
这样,学生提出的散乱、零星、无序、指向性不强的问题,就变得有序、指向性明确,就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突破口。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天游峰扫路人》: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都有哪些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疑"性的,教师马上请其他同学解答;如果是"大疑"性的问题,就请该生把它写在黑板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教师援引古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当学生发现"大疑"时则让其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以下是师生们认可的比较有价值的"大疑"性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都署上发现者的名字。
)(1)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是写扫路人?(2)作者为什么要在三十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三年?(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飞回原处?(4)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5)为什么一杯茶能把我和老人的心沟通了?(6)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这又给孙老师出了个难题了。
六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太费时了,你认为六个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是哪几个?(经过师生讨论,大家认为第四点的"累"字很重要。
全文好多地方说山高,就是要突出扫路累,老人却说不累。
还有一个就是岁数的问题: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于是,先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当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任意的提问题,而且不管巨细大小,提多少个问题就逐一地解决多少个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重点,教学时间难把握,过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又变成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
而在这节课里,孙老师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问题,又与同学们一道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2、自主探究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
探究的内容是自主的,探究的形式也是自主的。
听、说、读、思、议、画、查、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决定,与谁合作共同组成学习小组,也由学生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