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罚裁量制度

刑罚裁量制度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7)
⑵提供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查证属实并使司法机关得以侦破。 ⑶刑法规定——其他立功情节 2、意义——立功从刑事政策确立为法定从宽处罚情节。 ㈡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1、附属于减刑制度的立功——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2、附属于量刑制度的立功—— ㈢立功犯的刑事责任 1、犯罪分子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犯罪分子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节数罪并罚(2)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㈠原则供述 1、并科原则 2、吸收原则 3、限制加重原则 4、折衷原则 ㈡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 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1、吸收原则——死刑或无期徒刑 2、限制加重原则——同为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20年)、 同为拘役(最高不超过1年)、同为管制(最高不超过3年) A、不同种自由刑如何并罚——折抵说 3、并科原则——附加刑
第一节累犯(4)
3、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 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即构成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特 别累犯,不受前后罪相距时间长短的限制。 三、累犯的刑事责任 1、对累犯必须从重处罚。 2、从重处罚,是相对于不构成累犯,应承担的刑 事责任而言。 3、累犯不适用缓刑 4、累犯不适用假释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1)
第四节缓刑(4)
㈢缓刑考验期内的考察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5、考察机关——公安机关 6、考察的内容——刑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 ㈣缓刑的法律后果——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 1、遵纪守法——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刑,执行原判刑罚
第三节数罪并罚(4)
四、关于数罪并罚的其他问题 1、罪犯刑满释放后又犯新罪,同时发现在原判决宣告之前有其他犯罪 行为未经处理,并且应当依法追诉——数罪并罚或者一罪从重处罚 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还没有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 数个新罪的合并处罚——一次并罚说 3、判决宣告以后,尚未交付执行时,发现罪犯还有其他罪没有处理 的——数罪并罚 4、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同 时发现犯罪分子有漏罪的——先数罪并罚,再先并后减。最后先减后并。 5、在原判决认定犯罪人犯有数罪且予以合并处罚的条件下,所发现的 漏罪的——数罪并罚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4)
1、共同犯罪案件自首的认定——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 的共同犯罪行为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 2、对犯有数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自首认定 ⑴供述全部罪行的——全案认定为自首 ⑵犯同种数罪的,供述一部分——根据供述犯罪的程度,决 定自首成立的范围 ⑶犯有不同种数罪——供述的成立自首,未供述的不成立自 首 ⑷特别自首——交代“本人其他罪行”是否要求是非同种数 罪?——不宜过严 ㈡过失犯罪的自首——符合自首条件一样成立自首
第一节累犯(2)
㈡构成条件: 1、前罪与后罪必须是故意犯罪。(实质条件)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 刑以上刑罚。(刑度条件) 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 (时间条件)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不构成累 犯,撤销假释,适用数罪并罚;在假释期满后5年内再犯新 罪——累犯 B、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不 构成累犯,撤销缓刑,适用数罪并罚;在缓刑期满后再犯新 罪,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所宣告的刑 罚——不存在前罪的刑罚)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3)
C、自动投案是否应以“必须接受国家的审判和裁判”为条 件?——不需要 D、匿名报案或匿名指出脏物所在地、归还脏物——不能成 立自首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㈡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 1.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 服刑的罪犯。 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三、自首的认定 ㈠如何把握“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5)
㈢自首与坦白 1、坦白——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之后,自己如实交代被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2、二者的相同之处: ⑴均以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 ⑵都是犯罪人犯罪之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主观态度的外在表现形式 ⑶都是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死亡犯罪事实 ⑷都是从宽处罚的情节 3、二者的区别 ⑴自首——自动投案;坦白——被动归案 ⑵自首——交代已被发觉的罪行或尚未被发觉得罪行;坦白——交代已被发觉、 被指控的罪行 ⑶自首——供述为主动;坦白——供述为被动 ⑷自首——人身危险性相对较轻;坦白——人身危险性相对较重 ⑸自首——法定的从宽处罚情节;坦白——酌定的从宽处罚情节
第一节累犯(3)
C、前罪在国外受过刑罚处罚,能否符合构成一般 前罪在国外受过刑罚处罚, 前罪在国外受过刑罚处罚 累犯的条件? 累犯的条件?——我国刑法未作规定——学理:如 果在国外所犯之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也应当负刑事 责任,则能符合构成一般累犯的条件;否则,则不 能符合 ㈡特别累犯 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 特别累犯 1、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 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第三节数罪并罚(1)
一、数罪并罚概述 ㈠概念——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 ㈡我国刑法中数罪并罚制度的特点和适用数罪并罚 的条件 1、必须犯有数罪 2、所犯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的时间界限内 3、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 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并罚后应当执行 的刑罚。 ㈢数罪并罚的意义
第四节缓刑(5)
三、战时缓刑 ㈠适用条件 1、必须是在战时 2、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 3、必须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本质条件) ㈡一般缓刑与战时缓刑的区别 1、适用的对象不同 2、适用的时间不同 3、适用的本质条件不同 4、适用的方法和考察内容不同 5、法律后果不同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6)
四、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㈠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㈡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㈢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五、立功 ㈠立功的概念和意义 1、立功——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 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情况的行为。 ⑴犯罪分子到案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 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 查证属实
第四节缓刑(2)
2、缓刑不是刑种,是刑罚适用、裁量制度之一 ⑴缓刑不同于免予刑事处罚 ⑵缓刑不同于监外执行 ⑶缓刑不同于死缓 ㈡缓刑的意义 1、有助于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最优化地发挥 刑罚的功能,符合刑罚经济的思想。 2、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刑罚的目的。 3、是实现刑罚社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四节缓刑(3)
二、一般缓刑 ㈠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 罚——轻罪 2、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 3、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 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本质条件 ㈡考验期 1、拘役——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不能少于2个月 2、有期徒刑——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不能少于1年 3、缓刑的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第十七章刑罚裁量制度
内容提要:本章详细阐释刑罚裁量中的四项 制度:即累犯制度、自首与立功制度、数罪 并罚制度、缓刑制度。 重点:累犯 自首与立功 数罪并罚 缓刑
第一节累犯(1)
一、累犯的概念和意义 ㈠概念——是指因犯罪而受到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 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㈡意义:对累犯从严处罚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㈢累犯与再犯不同。 二、累犯的分类和构成条件 ㈠普通累犯的构成条件 1、概念——一般累犯 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 一般累犯 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 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人。
一、自首的概念和意义 ㈠一般自首 一般自首——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 一般自首 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㈡特别自首 特别自首——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 特别自首 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 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㈢意义: 1、自首从宽是我国坚持的刑事政策。 2、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势力,鼓励罪犯悔过自新 3、减少侦查机关破案的困难,有利于案件的处理
第四节缓刑(1)
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㈠概念和种类 1、概念——对被告人宣告判处刑罚的同时宣告缓刑。 ⑴一般缓刑 一般缓刑——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 一般缓刑 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 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 缓其刑罚的执行,如果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 发生法律规定应当撤销缓刑的事由,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 制度。 ⑵战时缓刑 战时缓刑——指在战时,对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 战时缓刑 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暂缓其刑罚执行,允许其戴罪立功, 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的制度。
第二节自首与立功(2)
二、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 ㈠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1.自动投案——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在未受到讯问、未被 施以强制措施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者个人 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 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的行为。 ⑴投案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尚未归案之前 A、自动投案的方式较为宽泛 B、“送子归案”认定为自动投案 ⑵自动投案一般应是基于犯罪分子本人的意志 ⑶最终自愿置于司法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 A、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第三节数罪并罚(3)
三、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㈠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合并处罚——折衷原则 ㈡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并罚—— “先并后减”。 如:【15年(原判)+8年(漏罪的刑罚)】=23年→限制 加重为18年-4年(已经执行的刑期)=14年(还需要执行的 刑期) ㈢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 犯罪的并罚——“先减后并” 如:(15年-4年)+8=19年(还需要执行的刑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