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微波遥感

第七章微波遥感


航天雷达遥感。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可穿梭于地面与外空之间,高度在200300km之间,美国1981年发射SIR-A,1984年SIR-B,1994年 SIR-C,最初使用HH极化,后来多极化,视角可变可调整。
海洋卫星的特点

要求大面积、连续、同步或准同步探测,扫描宽度要大。 分辨率不能太低,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地面覆盖周期



理论计算表明,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
r =L/2 L为每个小天线的长度

与小天线组成,总长度为1km,每一小天 线长10m,所发射微波的波长为15cm,目标距天线1000km(斜 距)。 如是10m天线,目标地物的方位分辨率为?m 如是1km天线,目标地物的方位分辨率为?m

五、某些地物的雷达影像实例: 土壤:可用于考古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对于植被:探测植被含水量,含水量高的植被,后向散射系
数比含水少的植被?。在繁密覆盖区,短波(2-6cm)能较好
探测农作物和树叶冠层,而土壤信息较少;较长的波段(1030cm)则较好地探测树干树枝,再长则可探察地表土壤信息。
遥感导论
第七章 微波遥感 Microwave RS
波长在1mm-1m的电磁波。在这一区间,按照波长由短 到长,又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统称做微 波波段。

微波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式接收地物辐射的微
波,可用于测地物温度,但微波辐射弱而?分辨率
低。

一般用主动式,天线向下方或侧下方发射强微波,
被地物吸收和反射,接收来自地物反射的180方向的
微波,也被叫做后向散射波,不同物体,后向散射
系数不同。
微波在发射和接收时常常仅用很窄的波段,所以按地物 反射特点和水汽吸收特点可分为:
波段名称 Ka R Ku X C S L P
波长/cm 0.75-1.1 1.1-1.67 1.67-2.4 2.4-3.75 3.75-7.5 7.5-15 15-30 30-100
雷达影像中距离和方位分辨率在不断发生变化,且 相互交叠,6km平台高度时机载雷达分辨率的变化:
波长 0.86cm 3.2cm 地面距离5km 8.6*14.1 46.9*18.7 地面距离20km 23.0*9.4 125*12.5
为解决图像中地物信息交叠和方位分辨率低的问题,50 年代末人们研制出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以前的雷达被叫 做真实孔径雷达,方位分辨率由天线的真实长度决定。
地物性质(物理性质)对散射强度的影响: P174。

地物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电子特性上,在物理上被称为复 介电常数,用以描述材料的电性质(电容、传导率、反射 率)。通常定义为物体电容与真空电容之比。物体的复介电 常数越高,反射越强,穿透越弱。

自然界一般物体在干燥时,介电常数在3-8之间,水的介电常

水:有波浪的水面可视为粗糙面,当水面风速超过2m/s时,
水面波高大于1m,L波段可探测到波长大于100m的波浪,可观
测到潮汐运动形成的明暗纹理。

冰:可用于探测其空间分布、年龄、表面粗糙度、融水度和 杂质、厚度、是否有雪覆盖等,一般来说X和C波段可探测冰 的类型和冰层厚度,而L波段则只能对冰做整体探测。 城区:建筑物多,金属和光滑材料多,但地物多直角起伏, 易产生角反射,故城区在雷达图像上一定是高亮的。
频率/GHz 26.5-40 18-26.5 12.5-18 5-12.5 4-5 2-4 1-2 0.3-1
水气强吸收波段, 可用于探测天气
雨云
二、微波遥感的优点

早在二战中,微波已被用来作为夜间侦察的工具,
做为遥感技术手段之一,真正被重视是在20世纪60
年代,但由于硬件技术问题,90年代才形成微波遥

c.地物组成越疏松,穿透深度越大。30cm微波可穿透
干燥沙土达一两百米,沃土不到百米,粘土仅50米,
对冰层穿透能力更强。

4.微波具有某些独特的探测能力:


探测土壤含水量
地表覆盖下的探测

精确的距离测量:对地物距离的探测可利用到相位,
测距精度远高于可见光红外。测地面高程、大地水
准面,对海洋表面波动测量,如测波高波长、风力
要求2-3天,空间分辩率为250-1000m

可见光传感器主要用来探测水色,要求波段多而窄,灵敏度 和信噪比高。

要求水色卫星的降交点地方时在正午前后 某些海洋要素的测量,例如海面粗糙度的测量、海面风场的
测量,需要使用微波遥感(海洋多云雾、斜距式投影对地形
起伏敏感等)

按海洋卫星的用途,可分为三类卫星: 海洋水色卫星:水团颜色、温度、叶绿素含量


该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是?

7.4 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 一、斜距式投影固有的几何变形:

侧视雷达图像是斜距投影,距离分辨率近低远高。
如果三个地物目标ABC,长度相等,在图像上的大小
也等长,即为地距图像。机载雷达扫描带的角度变
化大,图像变形大。

二、地形畸变:在雷达波束覆盖的区域,地形如果有起伏,
传感器可设置为只发射和接收特定极化方式的波。
微波影像的四种极化方式:HH、HV、VV、VH,同极
化和交叉极化

极化方式的改变及改变量反应了地物的某些特征, 利用不同极化特征的图像,可解译出更多信息。一 般说来交叉极化图像更能体现地物的边缘和轮廓。
最常用的是HH极化(对地物的探测效果最好)
四、微波传感器
7.2 侧视雷达的工作原理:side-looking radar SLR, 如是机载,是SLAR,通过记录回波的时间和强度,来分 辨地物及其远近。

可见光红外传感器的分辨率,对应地物的范围是?形
状。但雷达发射微波覆盖地面,是一近处窄,远处宽
的扫描带,影像中一个像元,对应的地面长宽常不相 航线向为方位分辨率。距离分辨率近低远高,方位分 辨率近?远?

三、微波辐射的特征

微波有反射、吸收、散射、透射、衍射、叠加、相
干、极化等特征。

极化:按电场方向与入射面的垂直平行关系,又可
分为水平极化(和入射面垂直)和垂直极化(和入 射面平行)。

某种极化方向的波接触到地表后,一部分波的极化
方向会改变,即反射波中包括原极化方向波和其他
极化方向的波。

7.3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侧视雷达 的一种,基本原理是利用短天线,通过修改数据记录和处理 技术,产生很长孔径天线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方位分辨率。
具体作法是:在沿飞行航迹方向上形成一个天线阵列,这些 天线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回波的时间略 有不同,相位和强度也不相同,因地物距天线距离的远近也 在不断发生变化,产生多普勒频移,同时回波形成相干影像, 根据接收回波的频率的细微变化和相干的特征,可解算出更 细微的地物差异,就提高了方位分辨率。 其数据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得到地面的实际影像。
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流位置、界线、流向、流速、海浪周
期、速度、波高

海洋综合探测卫星:海冰类型、海洋温度、海洋环境、海洋 净化等动态监测

雷达影像中像元亮度与?、?、波长、入射角、极化 方式有关,主要反映?。雷达影像的形象性较差(胡
椒面效应)

地物性质:指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值大,则反射?地
物如含水,则反射?水体?土壤?建筑区?树木?

1、非成像传感器:一般为主动式。 a.微波散射计:测量地物的散射或反射特性,通过 变换发射波的入射角和极化方式,以及波长,研究 地物散射特性的变化,研究用。


b.雷达高度计:根据发射和接收波的时间差,测量
目标物和遥感平台的距离:测地表高度、海浪高度


成像传感器:可以是主动形式,如侧视雷达、合成孔 径雷达,也可以是被动式,如微波辐射计(接收地物 热辐射的微波,再将其转化为黑体的温度,并生成亮 度温度图像,亮温图,非地物真实温度)
微波波长和地物性质有关。

a.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30cm的微波可穿干沙 土百米,3cm则仅能穿0.2m。
MSS彩红 外影像
SIR-A L波段

b.地物含水量和介电常数越大,穿透能力越弱:30cm
的微波可穿干燥沙达百米,沙中如含0.1%水,则仅能
穿透0.5米。微波对金属和良导体几无穿透能力。
开创了海洋-微波遥感的新阶段。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轨高
之间的地区,覆盖全球海洋面积的95%。

790,倾角108,一次扫描海面宽度为1900km,能探测南北纬度?
搭载了5种传感器,三种为成像传感器。其SAR-A使用波长
23.6cm,HH极化,视角20-26度,扫描带宽度100km,空间分辨 率25m。被动多通道微波辐射计SNMR,有5个微波通道:0.811、 1.43、1.67、2.81、4.54cm。空间分辨率22-100km,扫描宽度 600km,辐射分辨率达零点几K,有云时测温精度为正负2K,测 风速精度为正负2m/s。可见光热红外辐射计VIR,通道0.520.73um、10.5-12.5um。可测海温,空间分辨率2-5km,带宽 1900km。

地物的微波辐射量很弱,能分辨地物,能测温,但空 分太低,微波遥感主要指主动的雷达遥感,微波穿云 透雾具穿透力,用途广泛,在海洋观测方面尤为重要。 主要的海洋卫星有Seasat、ERS、Envisat、Alos、
Radarsat等,也叫微波遥感卫星。

海洋卫星:第一颗海洋卫星是美国1978年6月发射的seasat-1,
等,其空间分辨率可分为两种,侧视向叫距离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近低远高的原因:距离分辨率是指传感器 能够将两束回波区分开来的最短距离。近处两点间的 回波时间差小,传感器需要较宽的地面距离(即更多 的回波时间差)才能将两束回波区分出来,远处两点 的回波时间差大,传感器只需较短的地面距离即能将 两束回波区分出来。故近处距离分辨率小,而远处分 辨率高。脉冲越短,距离分辨率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