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枣原产于我国,由野生酸枣演变而来,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已有7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据资料报道,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枣树分布和栽培,都是直接和间接从我国引进的。
至今为止,我国仍是世界上枣的主要生产国和唯一的出口国,我国枣树的栽培面积占世界的90%,世界各国所需要的枣果90%是我国供应的。
我国已参加世贸组织,枣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果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枣树结果早,盛果期长,寿命长,栽培容易,抗逆性强,富含维生素C,据分析,每百克鲜枣果肉含维生素C300-600毫克,相当于苹果的70-100倍,柑橘的7-10倍,枣果含有环磷酸腺苷(cAMP)等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枣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其中以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栽培最为集中,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左右。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枣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的再认识,枣树生产受到极大的重视,枣树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在我国栽植的枣树品种有700多个,栽植面积1424万亩,鲜枣产量156万吨,产值约60亿元。
平川区栽植枣树的历史也有2000多年,但大面积栽种是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在平川区的相继实施,枣树作为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得到大量发展,历届及现任区林业局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在黄河水灌溉区水泉镇大力推广枣树栽培,建设平川区枣树基地。
近几届水泉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为增加农民收入常抓不懈发展枣树,在发展地埂栽植和林粮间作枣树栽植模式的同时,重点推广发展枣树矮化密植园种植模式。
多年来,经过本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平川区枣树栽植的面积达2.6万亩,占全区经济林总面积的84%。
主要分布在王家山镇、水泉镇、宝积乡、共和镇、黄峤乡等五个乡镇的41个村。
其中水泉镇枣树栽植面积达2.4万亩,占全区枣树栽植面积的93%。
全区枣树年产值达到1300多万元,枣树已成为当地特别是水泉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枣产业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户收入的30%左右。
为了适应平川区枣树栽培管理现状和需求,丰富优良枣树品种,多元化枣树栽植模式,提高枣树管理技术,增强本区枣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平川枣树栽植早日向产业化健康发展,2011年3月,区林业局局长郭全林带领全局技术人员到景泰五佛乡、车木峡等地,参观考察了枣树矮化密植栽培基地、苗木培育基地,虚心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管理经验。
2011年8月,区林业局邀请了我省著名枣树专家、甘肃农业大学王嘉长教授来我区指导枣树矮化密植栽培工作,教授深入到杨岭、贾庄、下堡、下村等村社现场授课,培训技术人员和枣农。
编者以自己从事多年生产实践积累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参考有关资料和王教授的指导意见,编写了《平川区枣树矮化密植园栽培管理技术》一书,以供枣业同行、枣区基层干部和枣农参考。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予指正。
第一章枣树概论第一节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和年龄时期一、枣树的生物学特性枣树喜光、喜温,抗旱、耐瘠薄,属落叶小乔木。
在无霜期150天、年均气温8℃以上,极端最低温-28℃、极端最高温47.6℃,空气相对湿度30%和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树木生长良好。
沙土、沙壤土和轻粘壤土均能栽培。
枣树有5大特性:(1)三种枝(枣头、枣股和枣吊)、两种芽(主芽和副芽),作用各不同。
(2)开花多坐果少,随果枝伸长不断分化花芽。
(3)开花坐果要求较高气温。
(4)发芽晚、落叶早,树冠枝叶稀疏。
(5)根系稀疏,水平根易生根蘖。
二、枣树的年龄时期枣树寿命很长,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枣树的一生分为生长期、生长结果期、结果期、结果衰老期和衰老更新期5个年龄时期。
(一)生长期此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枝量少,结果不多,产量不高,一般长达5年左右。
(二)生长结果期此期树冠基本形成,从栽后第6年至15年左右,也称树冠形成期,期间已开始结果,但营养生长仍较旺盛。
(三)结果期此期枣树营养生长逐渐减缓,枣股逐年增多,产量迅速提高,也称盛果期。
从栽后15年开始,可延续到80年左右,盛果期达50年以上。
(四)结果衰老期此期枣树树势逐年衰弱,树冠逐年缩小,枣股多老化,结果能力下降,产量逐年减少,也称结果更新期,从80年开始,可延伸到100年左右。
(五)衰老更新期枣树树势衰弱,根系大量死亡,树冠中下部枝条上隐芽萌生徒长性枣头,形成自然更新。
枣树衰老更新期一般出现在百年以后。
枣树自然更新,使其寿命延长,一般枣树寿命都在百年以上,有的长达千年以上。
根据枣树的年龄特点,可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达到早丰产,早稳产高产,延长结果年限。
第二节枣树枝的类型及特点1、枣头枣头就是当年萌生的发育枝,是中心主轴和二次枝的总称,通常在生长期称为当年生枣头,第一年秋末落叶至下一年萌芽前,称1年生枣头。
第二年萌芽后到第三年萌芽前称2年生枣头,三年生以上称多年生枣头。
枣头是营养生长枝,是形成树冠骨干枝和结果基枝的基础枝条。
生长力强,能连续单轴延伸生长,加粗生长,很快构成树体骨架,扩大树冠。
2、枣股着生在枣头永久性二次枝各节上及枣头顶端的短缩型结果母枝称为枣股,年生长量只有0.2cm左右,每年由其上抽生枣吊开花结果。
枣股的寿命一般可达10年左右。
着生在枣头顶端上的枣股,比结果基枝上的寿命长,但80%的枣股着生在结果基枝(二次枝)上,且结果稳定。
1-2年生枣股,一般抽生2-3个枣吊,3-5年生枣股抽生4-6个枣吊,7-8年后抽生枣吊的数量逐渐减少,故要及时更新。
3、枣吊枣吊是枣树的结果枝,一般结果后随落叶而脱落,故又称脱落性结果枝。
枣吊主要着生在枣股上,在当年生枣头的基部及二次枝各节上也有着生,枣吊一般长15-20厘米,当年生枣头上的枣吊在营养很充足时,可以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秋季不脱落。
长度可达100厘米左右,直径可达0.8厘米以上,木质化枣吊上坐果多、果个大、果实品质好,同时比其他部位的果实晚成熟5-7天。
第三节环境条件与枣树生长结果的关系枣树的生长、结果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影响枣树生长结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温、雨量、光照、风、土壤、海拔高度和地势。
1、气温对枣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枣树对气温的适应范围很广,既耐高温,又抗严寒。
从现在枣树的分布情况看,年均气温19℃的地区和冬季-30℃以下的地区都有枣树栽植。
枣树生长期要求气温较高,日均气温13℃以上才开始萌发,萌芽期比苹果、梨树晚15天左右。
日平均气温19℃左右才开始开花,比苹果、梨树晚30天以上,比杏树晚40天以上,枣树花期较长,大部分品种花期35天以上。
开花期、坐果期和果实发育要求日平均气温22℃以上,日平均气温24℃以上果实生长迅速。
高温对枣树结果影响不大,7月份高温期开的花仍能坐果。
但花期36℃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小,易发生焦花而影响坐果。
枣树对气温的适应范围虽然很广,但生产优质枣果,应选择年均气温9℃以上、花期日均气温在22℃以上的地区为宜。
2、降水量对枣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枣树对降水量的适应范围很广。
在年降水量60毫米—1500毫米的地区都能很好的生长和结果。
枣树虽抗旱、耐涝,但从萌芽到果实发育期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水分供应不足,对萌芽、开花坐果、果实发育、当年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影响。
萌芽期水分不足,萌芽不整齐;花期缺水,落花严重,坐果率低;果实发育期缺水,落果多,果实小,产量低,质量差。
枣树开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下降,影响授粉受精,坐果不良。
果实成熟季节降雨易发生裂果。
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枣的裂果情况差异很大。
大部分品种白熟期和完熟期裂果很轻或不裂果,着色期至脆熟期易裂果。
果皮厚的品种比果皮薄的品种裂果轻。
枣头结的枣比多年生枣股结的枣成熟度低裂果轻。
3、光照对枣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枣树是喜光树种,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长短对光合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树冠外围和上部,光照充足,叶片光合作用强,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多,坐果率高,果实品质好。
树冠内膛,光照差,光合效率低,坐果率低,果实小,品质不及外围的好。
为此,在平原地区栽植枣树应采取宽行密株方式,行距要大于株距,行向以南北为宜。
密植枣园要做好整形修剪工作,严防树冠郁闭,树高要小于行距。
4、风对枣树生长结果的影响枣树在休眠期抗风能力很强,在生长期抗风能力较弱,风力3级以下的弱风对枣树无不良影响,花期刮大风,花粉易被吹干,寿命缩短,昆虫授粉活动也受到影响,造成坐果不良。
夏季刮风,当年春季高接成活的枝条易被风吹折,要及时绑支柱进行防护。
枣树成熟期间遇大风易造成落果,影响果实质量。
所以枣树建园,要选择比较背风的地方,不宜在山顶或风口栽植枣树,同时要在枣园迎风方向建立防风林带。
第四节平川区的枣树矮化密植栽培一、本区的枣树矮化密植栽培概述枣树矮化密植栽培,就是把大株稀植的乔木改变为矮小紧凑的近似于小灌木植物,是一种新型栽培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有利于集约化栽培,有利于现代化管理。
枣树童期短,具有早花早果的特性。
农谚“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就科学地说明枣树具有早花早果早期丰产的习性。
枣树早期产量的形成,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单位面积枝叶量多少、枝叶覆盖率高低呈正相关。
亩枝量在0.75-2万,亩股量在3-6万,枝叶覆盖率在70-85%的情况下,亩产量可达1200-1500公斤。
所以,采用矮化密植,加大群体结构,增加枝叶量,提早达到丰产指标,可为矮化密植枣园早丰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区枣树栽培历史悠久,2002年之前以传统栽培模式为主,传统栽培模式主要为四旁地栽植和枣粮间作,是目前本区枣树栽培的最主要模式,也是黄河两岸的老祖先传统的枣树栽培模式,这是当地群众容易接受和操作的枣树造林模式。
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及当地群众对枣树栽培认识的变化,栽培品种和造林模式的多元化以及建设高产量高品质的枣园已成为枣农的迫切需求。
我区因时制宜,当地政府在枣树栽培基地着力推广矮化密植的栽培模式,建设矮化密植园,打破传统模式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枣树经营方向由以农为主向以林为主的转变。
二、本区的枣树矮化密植栽培品种及模式(一)主栽红枣种类1、本地大枣2、石门大枣3、梨枣。
(二)栽植时间以春季定植为主。
因枣树发芽较晚,且对气温要求较高,过早栽植会影响成活。
一般情况下,本区以4月底至5月初栽植为主。
(三)栽植模式矮化密植模式分为生态枣园(枣草间作)和纯枣园两种,其中以生态枣园(枣草间作)模式为主。
密植株行距为2m×3m和1m×3m,密度为111—222株,纯枣园密度相对较大。
第二章枣树矮化密植园的建园第一节矮化密植园的建园标准一、园地选则根据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选择园地时,一定要使水、肥、气、热、光等生态要素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物学特性要求,以便尽快取得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