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但为此他的身体也受到极大的损害,他不得不承认“氟夺走了我十年 的生命。”1907年这位在化学实验科学上闪烁着光芒的科学家被夺走 了宝贵的生命,年仅55岁。莫瓦桑的名言是:“一个人应该永远为自 己树立一个努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只有这样做的时候,他才会感 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前进。”
2、中学教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化学科研的意义 你希望每个学生像
爱因斯坦一样聪明吗?
主要化学史参考书
1、化学史教程,张家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 2、化学史简明教程,郭保章、董德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3、化学重要史实,袁翰青、应礼文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化学史传,[日本]山冈望著,廖正衡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5、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日本]原光雄著,黄静译,科学出版社,1986 6、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杨根编,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化学之路,林承志,科学出版社,2011 8、化学史人文教育,汪朝阳,科学出版社,2012
化学家活动的历史构成了化学的历史。诸如此类科学家 为科学而献身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 舍的奋斗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了解介绍有关科学家 的感人事迹,一定可使噢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 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化学”名词的起源
〃英文:炼丹术→炼金术西传→阿拉伯 文al-kimiya(中国古汉语“金液”的 发音)→欧洲alchemy →英语 chemistry
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 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 康和福利 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 誉和商标 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 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徐光宪(1920— )

1、古代化学时期:化学的萌芽至17世纪中期 特点:无“化学”之名,以实用为主 中心:中国、埃及 2、化学科学的形成期(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 即科学元素概念确立到氧燃烧学说提出和确认);
化学发展史
主讲:霍彩霞 兰州城市学院化环院
主讲:霍彩霞 hcx@
化学可以给人 以知识, 化学史可以给 人以智慧。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
化学史
定义 科学家应多 关注本门学科的定位
反映化学 科学孕育、 产生和发 展演变规 律的历史, 也是科学 思想取得 胜利的历 史。
近代化学时期
近代化学时期特点
已由主要是搜集材料发 化学出现两次辨证结合, 展到本质是整理材料的 原子 — 分子论和元素周 科学; 期律; 化学研究水平主要是处 化学建立的重要科学理 在宏观静态水平; 论,原子 — 分子论和元 素周期律。化学这门科 化学与数学开始结合, 学是十九世纪中上半叶 道耳顿把原子量引入化 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 学中来,使化学定量化

中心:欧洲
3、近代化学时期:18世纪初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 特点: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建立起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分支, 兴起了化学工业 中心:欧洲 4、现代化学时期:19世纪末至今 特点: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描述发展到推理, 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中心:美国
知识属于经验性质,并还严重带有神秘色彩。 炼金术所取得的化学知识就是如此; 如果说古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算是最早化 学理论的话,那它只能是属于思辩性的自然哲 学,是直观猜测和臆想,不是严密的化学理论。 如“五行说”,希腊原子论和四元 素说等。
化学科学的形成期
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 即:科学元素概念确立到氧燃烧学说提出和确认


主要有化学史方面的化学期刊
1、大学化学 2、化学通报 3、化学教育

细化讲解
利用趣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简单介绍古代从事炼丹术和炼金术的人企图通过化学 方法“点石成金”,但最终以徒劳而告终,使人们逐 渐确信,点石成金只能是幻想。 然而20世纪初,元素放射性的相继发现,原子内部结 构的揭秘,巨型粒子加速器的发明与使用,使人类数 千年的人造黄金梦变成了现实。 1941年美国哈佛大学班布里奇博士利用“慢中子技术” 成功地将汞变成了金。 1980年,美国劳伦斯伯克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又一 次把铋变成了金。尽管用此法获得黄金是得不偿失, 然而人类能人工制造黄金这件事本身说明,只要肯钻 研,世界上没有攻克不了的科学堡垒。相信有一天, “长生药”也可以由梦幻变成现实
学习科学家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树立为科学献 身的精神
氟是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由于它性格暴烈,有剧毒及令人 毛骨悚然的伤害作用而被称为“死亡元素”。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 后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有些科学家为制取它而健康受到损害, 还有些科学家为此而献出了生命,可以称得上是化学史上一段最悲壮 的历史。 而当时年轻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看到制备单质氟难倒了那么多的化学 家,不但没有气馁,反而下了更大的决心攻克这一难关。在艰苦的实 验过程中,他本人因砷中毒不得不把实验暂时停顿下来,但在他的健 康状况稍有好转时又开始致力于单质氟的制备。经过不懈的努力, 1886年莫瓦桑成功地制备出“死亡元素”氟。由于在研究氟的制备和 氟的化合物上卓有成效,他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
克里先(Diocletian)在公元296年发布 的一张告示,告示上命令焚烧埃及关 于Chemeia的书。意思是焚毁亚力山
大里亚关于制造金银的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化学” 这一名词。
中国什么时候使用“化学”名 词
东传日本(kimiya日文为“舍密”) 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出版的《格物探原》中,用到“化学”这两个字,
其文曰“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这是中文
中最早出现的“化学”名词。
1906年在北京出版了曾宗巩编译的《质学课本》, 想用“质学”代替化学一词,但未成功。以后化学 这个名词才被大家接受,在我国传播开来。
中学化学史教学小建议
以化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为主线,从古到今简要阐述化 学发展历史,并相对突出中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基 本内容分为: 1、中国古代化学:蔡伦、葛洪、李时珍 2、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 3、化学革命:拉瓦锡 4、原子分子论: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康尼查罗 5、触电的感觉:戴维、法拉第 6、大师代代传:贝采尼乌斯→维勒;李比希→· · · · · · 7、化学建筑师:凯库勒、范特荷夫、鲍林· · · · · · 8、化学地图师:门捷列夫、莫斯莱 9、女中豪杰:居里夫人 10、中国近现代化学:徐寿、黄鸣龙、侯德榜
化学科学形成期,从十七世纪中叶,历经科学元素对炼金术的 批判,燃烧说取代燃素说,时间约一个半世纪,终于形成了科 学的化学。
化学研究研究对象:无机物
由波义耳确立了科学的元素概念,从而使总体而言就主要是对无 机物的研究,特别是对燃烧现象研究。在化学变化中,应当承 认化合和分解是伴随发生的,但在当时,人们注意只在分解上。 一些元素的发现,特别是氧的发现,元素概念建立,燃素学说 和燃烧学说多少反映这一情况 。
化学科学的形成期
化学发展特点
科学实验引入化学中来;
科学实验开始强调有目的实验,而不是 象古代是 对自然界的观察,盲目的“实验”; 这时期建立的假说的理论,仍具有描述性质,缺 乏精密性; 化学的方法已由定性到定量研究阶段。波义耳是 定性研究方法代表,而拉瓦锡是定量研究转折关 键人物。
“化学”名词的起源于古埃及的亚力山大里亚 城,这个城在尼罗河口,是由亚力山大大帝在 在公元前331年建立的。这个城里,一方面存 在着古埃及的冶金、染色、制造玻璃的工艺技 术,另一方面有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这两方面 的结合,导致了“化学”概念的产生。
第一次出现“化学”这一名词
“化学”这个词最早见于罗马皇帝戴
以史为鉴,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熏陶
以氧气的发现史为例,事实上最先制得氧气并研究了其
性质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1773年左右,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制得他称之为“火气”(氧气)的气体,并用实验证明,空气 中也存在火气。与此同时,1774年,普利斯特利用大凸透镜加 热“汞锻灰”(氧化汞),发现很快有气体产生,他收集并研 究了这种气体后,把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氧气),这本 来是他们发现真理,否定谬误的一次极好机会,在此基础上再 前进一步就会揭开燃烧现象的本质。遗憾的是他们二人都是燃 素学说的忠实信徒,绝不肯对其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结果 “当真理碰到鼻子尖时,还没有得到真理”,把这一绝好机会 拱手送给了拉瓦锡。甚至到拉瓦锡确证了氧气以后,普利斯特 利还固执地认为他发现的是“脱燃素空气”。所以美国科学家 韦克斯说“普利斯特利是氧的父亲,但他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 儿子。”这成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导致的一个科学悲剧。
近代化学时期
十九世纪初-----十九世纪末
1803年道尔顿原子论提出到电子、放射性两大发现前
近代化学时期的标志:道耳顿提出的原子论。 化学研究对象:认识了原子,便从本质上认识了化学。
经过十八世纪各方面的准备,到十九世纪后化学进入 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成为经典化学鼎盛期。具体表 现为由统一化学中,分离出了不少分支,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从而逐渐形成化学的体系框 架。
第二节 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化学史
意义 学习方法 化学史能激发学生热爱 集中形式 分散形式 课外阅读讨论 化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学习化学史的意义
1、智慧胜于知识 “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 慧。” ——中国化学家傅鹰 (1902-1979)



化学的萌芽期
化学的知识积累期;古代化学 (原始社会至1661年波义耳提出科学元素说前)
化学研究对象:不存在具体的研究对象
化学知识的积累主要来自三方面: 古代工艺技术;古代物质观;炼金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