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一、考纲考点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二、课时知识建构三、考点解读考点1、2按劳分配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

学习小贴士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考点梳理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学习小贴士(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

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

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

【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

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

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考点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1.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公平)的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保证人们的。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①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②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难点突破:理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3.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的功能。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考点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认识误区(1)收入分配公平就是坚持平均主义。

错误原因:(2)收入分配中兼顾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错误原因:(3)贫富差距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无弊。

合作探究:维护社会公平的经济学依据?(形成橄榄型收入格局的依据)第七课课时练1.下表是2011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出2011年北京市A.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B.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C.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D.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2.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特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

我国农业补贴重心转变的目的在于①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②优化农产品需求结构③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④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统计局首次公布了近10年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

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下列利于降低基尼系数的做法有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自发调节作用②发展生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降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本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这是自2005年首次调整后的连续第九年增长。

这一举措将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5.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社会结构,以及政策可能酿成的行为方式,所有这些甚至更多,都记录在它的财政史上。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财政①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②关系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完善③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④决定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2年,消费、投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断优化,但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还是偏低。

下列措施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是①加大投资比重,扩大生产规模②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③增加出口总额,优化出口结构④改革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7.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财政收入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个人所得税14.4%12.5%28.6%15.5%26.7%西部地区间财力差异较大。

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①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②目的是稳定市场物价水平③可以促进社会分配公平④可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2011年农民张某一家年收入2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为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为4000元,农闲时打零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

材料中张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别是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所得③打工零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9.我国财政是利民财政、惠民财政,财政支出的方向将更多的倾向于解民困、惠民生。

本着这一原则,2014年财政要出巨资继续完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这说明财政可以①提升生存质量,改善人民生活②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③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④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0.公正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看,守护杜会公正,政府要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②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企业利润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积极发挥国家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④充分发挥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尊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地位③兼顾效率与公平④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收入差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杭州、宁波等地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实行的“土地换股权”模式,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