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结课报告

水文地质学结课报告

《水文地质学》课程的结课报告浅谈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健康,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特点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被污染。

在我国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有沿海地区的海水人侵、硝酸盐污染、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等。

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防治工作,如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及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教育与切断污染源,综合防治地下水污染等。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可持续利用1地下水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地下水资源不仅储存量大,还具有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据统计,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在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比较高,如海河流域的地下水利用率达90%以上。

在全部用水量中,地下水占5 0%以上。

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但是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

因此,查清地下水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污染途径,对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使水源地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得以控制,对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改善城区居民饮水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据估算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约8700亿方/年,占我国水资源31%左右。

其中能直接开发利用的约2900亿方/年。

我国地下水资源1/3集中分布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800亿方/年,占北方水资源总量的48%。

目前地下水实际开采约747亿方/年,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

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已成为主要供水水源,实际开采量达660亿方/年,约占北方水资源总量30%: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36亿方/年,占全区水资源利用总量的50%以上。

据初步统计,全国181个大中城市中,33%城市以地下水供水为主,22%城市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其余城市以地表供水为主。

在华北27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总用水量的87%。

3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分析按照污染物产生的行业类型, 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3. 1 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工业废水如电镀废水、酸洗废水、轻工业废水(如纺织印染废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 若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体, 都是导致地下水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业废气如SO2、H2 S、CO、CO2、氮氧化物等随降雨落到地面, 通过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洗煤泥、硅铁渣、选矿场尾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 由于露天堆放或者地下填埋防渗防漏措施不合理, 风雨淋滤后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污染地下水。

3. 2 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剩余农药、化肥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中国有污水灌溉农田近133 ×104 hm2, 农灌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 约有 80%的污水不符合农灌水质要求。

每年由于污水灌溉渗漏的大量污水, 直接造成污染地下水, 使污灌区75%左右的地下水遭受污染。

3.3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一方面, 目前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 随着日晒雨淋及地表径流的冲刷, 其溶出物会慢慢渗入地下, 污染地下水; 另一方面, 生活污水不能有效处置后排放,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 生活污水有的直接排入附近水体, 有的通过化粪池直接渗漏, 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产生影响。

我国垃圾填埋场普遍发生渗漏。

尤其是早期建设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大多比较简陋,渗漏是很难避免的。

目前我国的垃圾填埋,往往把大量有毒物质及危险废物与生活垃圾一起混合填埋,垃圾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一些难降解的毒性污染物,不断积累,形成危害。

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密布在京郊各区县,许多道路、园林、建筑设施及居民小区等就建在了这些垃圾堆上。

3. 4 自然污染源在有些地区,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下水天然背景不良, 有毒有害成分超标。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调查统计, 中国部分地区分布有高砷水、高氟水、低碘水等。

4 预防措施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兴建地下水库,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新技术。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介,采用漫画、动画短片等形式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自觉性。

依托幼教机构、学校,将环境保护意识从娃娃抓起,开设学生和家长的互动课程,在活动中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从点到面,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4.2 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 加强水质监测系统积极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站网, 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

定点监测与大范围内水质普查相结合, 特别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质监测站网,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污染地区(段)进行重点监测,系统地掌握地下水质、水量和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动态特征,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以地下水的监测为主线,对捕捉到的污染信息(污染物种类、移动方向和速度等)能进行自动跟踪,建立在线检测系统。

一旦在线监测值出现异常,及时对周围情况进行排查,控制污染态势的发展。

监测能力可概括为仪器分析能力和人员操作能力,应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4.3 开展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目前对于工业企业,国家实行流域限批政策,对于化工类项目实行环境风险评价,这些都是前瞻性行为。

在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经将工作重心转到预防污染,其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即进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并编制评价图册。

借鉴他们的经验,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可为规划部门和审批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4.4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对于重大的生产项目, 一定要做前期水资源的论证评估, 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应当把用水需求当成制约项目的重要因素。

农业是全球耗水的!龙头老大∀, 消耗掉全世界水需求的约80% 。

农业又是浪费大户,它所消费的水中, 有约60% 会流失、蒸发。

而全球有至少1/ 3 的灌溉采用地下水, 这些地下水往往是优质的淡水。

可在田间地头设置蓄水池, 农户根据耕地面积和作物需水情况确定蓄水量。

蓄水少了不行, 少了不够用; 多了也不行, 多了排不出去。

同时提倡一水多用, 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代替优质地下水用于农业用水方法。

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充分考虑地下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多层地下水的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4.5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价格地下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再生性的资源, 尤其是深层地下水, 具有与石油、矿石等资源一样的不可再生性, 地下水价格必须能够充分体现这一资源的稀缺性。

只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 不仅监管成本高, 管理的绩效也难以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充分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弥补行政管理的不足, 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绩效。

应改革原有的地下水资源的定价理念与方法,建立地下水包括开采、输送、净化、分配、使用与污水处理等过程的全成本定价方法。

价格中应包括体现地下水资源环境价值的地下水资源费,以此来激励人们提高用水效率, 促进地下水的节约利用, 从根本上遏止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5. 治理措施要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为了避免地下水遭受污染, 首先要控制污染源, 力求污染物质经处理后再行排放。

要建立污水处理厂, 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 达标后再排放到自然界中, 这样能把对地下水资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 再根据岩性以及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污染条件, 尽量将可能发生污染的工矿企业安置在不易污染地下水的部位。

对已经污染的地下水, 根据其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径等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 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 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 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收集起来, 或将所有受污染地下水收集起来另行处理, 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注回蓄水层。

通过土壤和沙层净化、过滤的水, 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以用来灌溉农作物。

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 物理处理法、水动力控制法、抽出—处理法、原位处理法。

6学习水文地质学的收获和体会这学期学的本门课程共4周8节课,虽说不算太长,但也确是学到了不少。

首先除了专业课知识外,拓展了我们的知识,增长了见识。

对水文地质方面有了基础性的认识,比如,地下水的重要性、分类、分布。

地下水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地下水等等。

还有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特点等。

总之,我感觉水文地质学课程还是挺有用且有意思的一门课程。

7意见和建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觉得老师您的授课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同时我觉得如果我们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就比较好了。

比如实地观察,甚至可以做做实验之类的。

当然,这毕竟是选修课还得看学校的重视程度啦!参考文献[1]. 马瑀坚. 从“公地悲剧”看地下水过度开采.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1.[2]. 保护地下水,防治水污染[3]. 赵章元. 地下水污染不容忽视. 环境经济, 2006. 4.[4]. 刘海亚. 浅谈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污染防治技术,2010.12.[5]. 李广贺.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6]. 郑丽萍.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农业与技术, 2010.06.[7]. 范春辉. 浅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8]. 高前兆, 李小雁, 苏德荣. 水资源危机.[9]. 赵勇胜,林学钰. 地下水污染模拟及污染的控制和处理.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 陈长伟,神进.城市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中国水运,2008[11]. 狄效斌.浅析地下水污染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