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
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词总结: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
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
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
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四.补充理解: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组内评价:教师教态大方,语言表述清爽,课堂思路清晰,教学目标能有效完成。
教学设计中有几处可以稍作改进:1、在请学生答题时多留一些时间,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思维程度并予以指导,从而发现更多的课堂资源;2、课件中,可以适当补充图片,以渲染意境,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解题1、导语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文人写的词吗?是光照千古的苏轼,世称苏东坡。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苏东坡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
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
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
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
苏东坡在黄州只有短短4年多时间,住了3个地方,定惠院、临皋亭、南堂。
按照3个住处,黄冈市委归纳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第二阶段(临皋亭阶段)自省彻悟,第三阶段(南堂阶段)超越旷达。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州人。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4、写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二、分组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三、深入研读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提示:学生寻找的时候容易遗漏,应当提醒学生紧扣意象细致的有条不紊的探寻。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明确:缺月表面写月亮的不圆,其实在人生层面比喻的写出了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还在社会环境层面暗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
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4、概括上片、下片的意义。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5、悟读,诗情画境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
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离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