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特点及应对
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在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类犯罪的与日俱增。
近年来,XX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呈高发态势,此类犯罪涉及被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损害群众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给社会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
现对XX县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办理的该类型案件进行研究分析,为更好地处理和应对该类案件提供参考。
一、办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基本情况
201X年至201X年间,XX县人民检察院共办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7件9人。
就案件数量而言,该类案件虽仅占4年来该院办案总数的0.4%,但每起案件涉及的被害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总涉案金额更是高达7.24亿元。
这是其他刑事案件无法相比的。
从前述数据分析可知,XX县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必须重视此类案件的预防与惩治。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特点
1.犯罪形式相似,欺骗性、煽动性强。
该类犯罪的主要作案方式非常相似。
嫌疑人无一例外均以高息、高回报率为诱饵,在投资前期通常会按照约定及时支付高额利息及分红,打消被害人顾虑,坚定其投资信心,之后就会找各种借口拖延支付利息和退回本金。
同时,该类犯罪具有欺骗性和煽动性强特点。
犯罪嫌疑人均以公司或者分公司的形式运作,有完整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租有办公
场所,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和业务营销人员,对普通民众来说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难辨别。
2.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
根据已办理的案件情况来看,XX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影响最大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高达
3.7亿元,涉案人数1700多人;个案受害人为100人以上的案件占85.7%。
此类案件受害人均为不特定群体,涉及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民等各阶层群体。
一旦红利、利息发放有问题就会引起受害人的恐慌,这就使得案件存在潜在的不可控性,稍有不慎,就会使案件的社会效应急剧扩大。
3.矛盾化解难,维稳压力大。
该类案件的行为人是以高额利息为诱惑达到快速吸收存款的目的,且投资款大多被被告人挥霍或去向不明,案发后其自身偿还能力也有限,大部分资金难以追回,致使该类案件实际追缴不理想。
同时,由于该类案件隐蔽性强,侦查机关取证、固证困难,导致部分事实因为证据不足或者不充分而无法认定,但是无法认定事实的涉案金额却不是小数目,即使被害人可以获得一定的赔偿或者补偿,也是杯水车薪。
在索赔难的情况下,受害人经常会采取上访闹访等极端方式讨要,导致维稳压力进一步增大。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发生原因
1.风险意识淡薄,存在投机心理。
追逐利益最大化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正常心理。
但是,在法律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在“高利率、低风险、快回报”的诱饵吸引下,受害人渴望快速致富,从而忽视了投资风险,特别是在投资前期及时获取高额利息的甜头后,更是头脑一热地把更多钱财投入到不法分子编织好的圈套之中。
待到东窗事发之时,投资者不仅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利益,反而赔了夫人
又折兵,成为彻彻底底的受害者。
这种非理性的投资需求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社会闲散资金多、投资理财渠道不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群众手上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但是,传统低利率的理财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理财方式又让人眼花缭乱。
现阶段,股票、国债、保险等正规投资虽然品种较多,但是专业性要求高,所以期限短、利息高、回报大的存款成了人们乐于选择的一种投资方式。
3.监管乏力,惩罚手段单一。
打击该类犯罪涉及到工商、税务、金融等诸多部门的职能管辖,具有环节多、过程长的特点。
虽然各部门也肩负打击该类犯罪的职能,但是各部门阶段性、半封闭式的打击方式收效甚微。
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前,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予以惩罚的手段也仅限于每个部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没有整体性的打击与预防措施,等到案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已经无法挽回。
4.企业回笼资金难,存在发展困境。
有些涉案公司有合法的实体经营项目,所非法吸收的资金也用于企业经营上。
这类企业往往因为在创业早期,自身的经营规模有限,导致合法融资渠道遭遇瓶颈,加之法律意识淡薄,才选择使用非法融资的方式。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应对策略
1.提前介入维稳,确保惩治力度。
在该类案件由公安机关移送起诉前,检察机关及时与公安、信访等机关进行沟通,提前介入了解案件情况,与每一位受害
者交谈,一方面安抚群众的情绪,另一方面与公安机关进行协调,立刻扣押冻结行为人除了维持生活以外的其他一切财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
同时我们在整个诉讼环节不仅仅关注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在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对犯罪嫌疑人及其他们家人正当权利的维护,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该类犯罪的打击力度,各司法机关应加强协作配合,做好证据的收集工作,以及受害人的联系工作,并且积极追赃,尽可能地降低受害人的经济损失,以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抢占打击犯罪的主动权,可以考虑建立线索举报奖励制度,发动群众积极举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的线索,力争对犯罪活动进行及时的打击,将犯罪活动扼杀在萌芽状态。
2.加强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法律宣传对于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是要将引起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及时向社会通报,另一方面是要总结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特点、鉴别方法,及时告知广大群众,以增加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宣传平台的选取上,既要利用传统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又要利用法律宣传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将宣传工作深入到群众之中。
在宣传内容上,既要普及法律方面的知识,又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引导群众理性投资。
同时,必须让企业认识到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进行融资的方式虽然可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但是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企业需要增强自律,严格依法行商,否则将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来收获本就属于自己的利益,如巨额罚款、被注销企业资格甚至直接责任人锒铛入狱。
企业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借贷,不要存在以高额利息为诱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侥幸心理,以防走上不归路。
3.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
民间资本充裕,群众的投资理财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拓宽合法的投资渠道,群众的投资理财需求得到满足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群众的非理性投资冲动。
对此,应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玻璃门”后的领域,这不仅能解决群众的投资需求,还将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只有拓宽融资渠道,让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满足自己的融资需求,才能从客观上预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发生。
对此,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为其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工商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对于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等违法行为进行监测预警,一旦发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苗头,及时跟有关部门反映。
在XX县人民检察院受理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大部分的资金交易都会通过银行进行,如果是现金交易,不法分子在收到现金后也大都会存入银行账户,因此金融部门有必要对频繁进行大额资金流动的账户加强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基层政府应该成立协调各方的部门,整合打击和预防该类犯罪的资源,保证各部门对该类犯罪的监督与预警防范工作。
尤其是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设涉及企业运转的每个环节,对企业的资金流向有准确的把握,应当在这些单位建立全面的企业运转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从根源上遏制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