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文综地理高考试题及解析第I 卷一、选择题图1 示意近8 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
读图完成1-2 题。
1.中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A.太平洋及北冰洋沿岸地区B.太平洋沿岸地区C.五太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D.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答案】C【考点定位】美国的政区[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的分布和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图例可知,我国对美国投资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地区,故选项C正确。
2.影响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因素是A.矿产与技术B.政策与市场C.能源与交通D.土地与劳动力【答案】B 【考点定位】工业的区位因素。
【解析】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主要是依托美国的市场需求,美国的对中国的政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主要是避开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和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因此选项B 正确。
图2 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 题。
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 【考点定位】城市化特点3.D[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判断的有关知识。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故甲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表示发展中国家;乙表示世界城市化;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进程加快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后,即1975年后,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故丁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
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城市化的影响【解析】城市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逆城市化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C错。
2000年后,发达国家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增大,工业产值的比重在发达国家是在下降,B错;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步减少,C错,故A正确。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3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 5-7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5.C [解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有关知识。
根据等值线“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的原则,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说明比同纬度其它地区的光热条件优越,A错;本地区同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性质一致,B错;甲地区为平原,两侧为山地,平原地区比山地高原地区光热条件好,C正确;距海远近对光热条件的影响不大,D错。
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10℃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6.A [解析] 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其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地区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南北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大体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与图中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不符。
故A正确。
7.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A.计算机网络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7、B 【考点定位】地理信息技术[解析] 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图4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完成 8-9 题。
M8.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8.C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
同一地区太阳辐射相同,因此排除B 、D ;水体日蒸发量最大,其次是有植被的地区,耕地、林地、草地日蒸发量较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因此造成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选项B 正确。
9.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B.松花江C.淮河D.珠江9.A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该地草地面积较大,水体面积较小,从日蒸发总量的大小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多,表明是内陆地区,因此应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故A 正确。
图 5 中 N 为北极点,A 、M 、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
读图完成 10-12 题。
10.若AM 为昏线,则此时节A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B .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C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D .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答案】10.D 【考点定位】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解析】N 点为北极点,表明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如右图,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 553千米,若AM 为昏线,说明北极附近为极夜,若AM 为昏线,则北半球为冬季,因此D 正确。
11.若观测到 M 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 12 时 40分,则 M 地大致位于A.66ºN,110ºEB.67ºN,110ºEC.66ºN,130ºED.B.67ºN,130ºE【答案】11.B 【考点定位】考查经纬度的计算。
【解析】 日影最短的时刻为当地12时,结合北京时间是12时40分,可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ºE 。
MN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球面最短距离111千米对应的弧度为10,可计算出MN 的纬度差为230,N 为北极点,M 的纬度为67ºN 。
12.若在 M 地垂直立竿.则图 6 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2.D 【考点定位】考查日影朝向问题【解析】夏至日该地出现极昼情况,地方时0时时日影应朝南,甲不正确;5月1日太阳东北出,其日影应朝西南,乙朝向不正确;该地位于67°N,在有光照情况下,正午太阳都在其正南,日影朝向正北,故丙不正确。
图中MN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所以MN为12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日影朝向正北方向,丁正确第 II 卷二、综合题:必考部分37.(37分)图 13 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7分)(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8 分)(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10分)(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12分)37.(37分)(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考点定位】地形图、城市化、产业调整。
[解析] 本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河流、城市发展变化等知识。
(1)根据等高线的的数值及疏密程度判断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及地势高低情况。
(2)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从泥沙来源、有利的沉积条件来分析。
沙洲多说明河流水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口处水流缓。
(3)表中反映的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图表可判断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是城镇用地增加,会造成水资源减少、生态调节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利影响。
(4)从图中读出该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高素质人才多是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有利条件。
发展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回答。
选考部分(40 分)40.(15 分)地理在 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选修2—海洋地理]“海洋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
图 15 示意东亚部分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海岸类型,并说明该海岸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
(9分)(2)简述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6分)【选修2-----海洋地理】(1)基岩海岸。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有众多的海蚀地貌景观;海域水浅,光照充足,水生生物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2)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等。
解析:(1)从海岩线曲折判断为基岩海岸。
从所处的纬度、基岩海岸的特点来判断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
(2)海洋生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污染和人类的过度捕捞。
【考点定位】考查海洋资源评价及问题。
第(1)题,半岛海岸为基岩海岸,海洋旅游资源从海岛、海洋生物、海洋地貌等方面分析。
第(2)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海洋生物减少、海洋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等。
B.[选修 5—自然灾害与防治]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的特点。
图 16 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6分)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解析】2012年高考自然灾害部分沿以下几条主线进行:①结合热点材料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类型等②通过图表在灾害发生、影响、措施等方面设问③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在防灾和减灾等方面设问。
如何有效的复习自然灾害模块?①归纳------归纳常考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②应用——高考真题及其模拟试题练习③反思——通过反思总结规律,提高做题效率④再应用(1)本题注意“红层地貌”、“外力作用”、“自然原因”,结合材料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