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新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商务星球版)第一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

知识与技能: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

2、比较教学法:三、组织教学:[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

——“盖天说”、“浑天说”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让学生独自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2[学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

学习步骤:1、让学生在填图册的空白图中正确填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数字趣味化:①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相当多少个中国?(约53个)②地球平均半径是多少个珠穆朗玛峰(8844米)?(约720倍)③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约55年)第2节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1.上课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第3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三、课前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多媒课件。

3、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公共材料一套(相关内容的地理杂志、书籍),再给学生每人分发资料一套(包含有下列内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地方到地圆、地圆的证据、哥白尼和布鲁诺的故事、环球探险故事、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数据、如何验证地球的自转-落体偏东和傅科摆等实验、地转偏向力的表演。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导言这样引入的: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在哪里发生?"(一)展示问题:(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学习新课: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 )学生讨论: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教师引导: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

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 )展示问题: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

这说明什么?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 )讨论: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

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7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展示课件:地球自转。

)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1 )讨论: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

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 )分组实验: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转动地球仪。

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

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 )讨论: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6 )教师小结:(展示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4节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教具: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手电筒黑板纸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

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课冷,有的季课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看起来老师少年时与你们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课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1)、请同学门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11页“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

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2)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②、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课气和季课)。

③、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生答: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能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以淄博市为例,结合课本12页练习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淄博市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认知结构)公转热量多热形成位太阳照射不同地面得到置热量不同热量少冷四季不同(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老师: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学生回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