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种鸽场生产技术规范

种鸽场生产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鸽场环境及布局,种鸽生长阶段的划分,饲养基本条件,饲养方式,种鸽的繁育,种鸽、乳鸽、童鸽、青年鸽(后备种鸽)的饲养管理,卫生保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饲养种鸽的养鸽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3-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3078-1991 饲料卫生标准GB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9-1996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67-1996 种畜禽调运技术规范NY/T388-1999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5027-2001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35-2001 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兽药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标准。

3.1亲鸽配对后正在处于生蛋、孵蛋、哺乳的公鸽和母鸽。

3.2保姆鸽能代替其它亲鸽进行孵化或哺乳的亲鸽。

3.3保健砂能提供钙、磷等常量元素和帮助消化、健胃的颗粒状矿物质饲料。

4鸽场环境及布局4.1鸽场环境鸽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3-1996和NY/T388-1999的要求。

4.2鸽舍环境4.2.1鸽舍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应满足种鸽不同生长期阶段的需求。

4.2.2鸽舍内空气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388-1999的要求。

4.3鸽场布局4.3.1鸽场生活区、生产区分开,种鸽、后备种鸽、童鸽分开饲养。

4.3.2鸽场内不应饲养有鸡、鸭等其它禽类。

4.3.3鸽舍地面、鸽笼应便于清洗、消毒。

4.3.4鸽舍建筑要求冬暖夏凉,便于通风及保温。

4.3.5鸽舍周围应无杂草及与养鸽无关的物品。

5 种鸽生长阶段的划分按种鸽生长阶段可分为:初生乳鸽1日龄~10日龄;乳鸽11日龄~30日龄;童鸽31日龄~90日龄;青年鸽(后备种鸽)91日龄~180日龄;种鸽181日龄以后。

6 饲养基本条件6.1 饮水6.1.1 水质符合NY5027-2001的要求。

6.1.2 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

6.1.3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

6.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6.2.1按种鸽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配合使用饲料。

6.2.2使用的饲料添加剂附合GB13078-1991的要求。

6.2.3不使用霉败、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

6.3兽药使用预防和治疗的兽药,参照NY5035-2001的要求使用。

6.4器具6.4.1鸽笼每对种鸽的鸽笼体积为0.12~0.15米3。

笼的排列方式以便于喂料、清洁消毒为宜,每层笼之间设有接粪网。

6.4.2巢盆每对种鸽设有一个巢盆,用于产蛋和孵化。

6.4.3饲糟、水糟、饮水器饲糟、水糟设计应以方便种鸽采食和饮水,又不易浪费和污染饮水为宜。

饮水器供群养平养时用,每群鸽至少有2个饮水器。

6.4.4保健砂杯每对种鸽设有一个保健砂杯,群养的每群设有不少于5个保健砂杯。

7饲养方式有笼养和平养两种,种鸽以笼养为主,每对种鸽一个笼。

青年鸽、童鸽以网上平养为主。

平养要按大小、强弱进行分群饲养,鸽舍要设有运动场和洗澡池。

运动场和洗澡池的大小根据饲养密度来确定。

8种鸽的繁育8.1引种引进的种鸽应来自上一代有种鸽生产经营许可证,符合GB16567-1996和GB16549-1996要求的种鸽场。

8.2繁育方式可采用纯种繁育和杂交繁育两种方式,建立种鸽核心群。

核心群由群体内优良个体组成,要求品种特征明显,体重体型符合标准,且孵育性好,生产性能高,抱巢性强。

9种鸽的饲养管理9.1种鸽的营养需要参见表1。

9.2种鸽的日常观察及记录观察种鸽的活动、采食、饮水等情况,对于新配对的种鸽,发现配对不当应及时重配。

记录每对种鸽产蛋时间、数量、孵化时间、照蛋次数、结果、出雏时间、数量、雏鸽初生体重、哺乳情况,记录种鸽饲料消耗量、断乳时间、断乳体重等。

9.3产蛋期的饲养管理9.3.1在产蛋前要安上巢盆和铺好垫料.垫料以便于更换、清洁消毒和舒适为宜。

9.3.2保持良好的孵蛋环境,避免强光的照射和其它干扰,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

9.3.3每天保持不少于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10~15勒克斯。

9.3.4在种鸽孵蛋过程中要定期照蛋,及时清理无精蛋、死精蛋,仅剩一只受精蛋的与孵化日龄相近的蛋进行并窝孵化。

9.3.5在孵化出雏过程中,注意及时助产,让雏鸽破壳。

9.4哺乳期的饲养管理9.4.1出雏前及时清洁消毒巢盆和更换垫料。

9.4.2按照哺乳期种鸽的营养需要,确保饲料和保健砂供应,可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饲喂, 并保证充足的饮水。

9.4.3采用人工哺乳的方法,可提前断乳。

换羽期的饲养管理9.5换羽期的种鸽按非哺乳期的营养需要定时定量饲喂。

9.5.2为了缩短换羽期,可以采用人工强制换羽。

换羽期内仍孵蛋或哺乳的种鸽,照常供水喂料。

9.5.3鸽群换羽完毕,逐步恢复原来的营养水平,并增加光照,每天不少于16小时。

10乳鸽的饲养管理10.1乳鸽的营养需要10.2人工哺乳乳鸽的日受喂量每只乳鸽日平均受喂量控制在乳鸽体重的50%左右,参见表3。

表3 乳鸽日平均受喂量单位:克10.3保温亲鸽哺乳时,乳鸽可利用亲鸽体温保暖。

人工哺乳时,舍内要保持适当的温度。

乳鸽在进入育雏室前,育雏室应提前24小时加热升温,具体保温温度参见表4。

表4 乳鸽适宜保温温度单位:0C10.4通风换气乳鸽育雏室适宜通风量,参见表5。

10.5 相对湿度育雏室适宜的相对湿度参见表6。

10.6 光照乳鸽阶段,应保持18~24小时的光照,参见表7。

表7 乳鸽适宜的光照时间和强度10.7哺乳10.7.1初生乳鸽要及时喂上鸽乳。

如果亲鸽年轻不会哺喂,要进行人工调教诱喂。

亲鸽哺乳的两只乳鸽中出现个体差异时,要用人工方法让个体小的乳鸽先哺乳。

10.7.2采用人工哺乳,乳鸽增重速度比亲鸽哺乳要快。

10.7.3人工哺乳的适宜日龄按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以10日龄后为宜。

10.7.4人造鸽乳的配制分前(1日~4日龄)、中(5日~10日龄)、后(10日~15日龄)期按照营养需要进行,要求营养全面,易消化,适当添加消化剂和消化酶,前期的鸽乳全部为粉状料,中期粉状料和半颗粒料各占一半,后期粉状料、半颗粒料、颗粒料各占三分之一,15日龄后逐渐过渡到颗粒料。

10.7.5粉状鸽乳饲料用400C的温开水调成糊状,饲料和水比例前期为15:85,中期25:75,后期40:60进行配制,按照乳鸽日均受喂量进行灌喂,每次饲喂量以乳鸽嗉囊半饱状为宜,每天喂3次~4次,乳鸽20日龄后,添加颗粒饲料,每天两次,供乳鸽自由啄食,进行调教采食。

10.7.6 人工哺乳时,及时擦干沾污的鸽体,更换垫料。

11.1童鸽的饲养管理童鸽的营养需要参见表8。

11.2留种童鸽的选育留种童鸽必须从有完整记录的鸽群中挑选,选出生产水平高于群体平均水平的个体,且大小要适中,无明显缺陷。

11.3童鸽的饲养管理11.3.1童鸽刚从育雏室转到童鸽舍时,注意保温、防寒和防贼风,在网上饲养10~15天后,才能放到有运动场的鸽舍中饲养。

11.3.2公母分开饲养,网上平养时,饲养密度每平方米10对为宜。

11.3.3鸽舍内设洗澡盆,夏天洗澡每周1~3次,冬天每周1次,每次洗澡后,要及时撤走澡盆。

11.3.4留种用的童鸽要套上编有号码的脚环,建立档案,做好记录,内容有亲本编号及其生产性能、出壳日期和出壳体重等。

12青年鸽的饲养管理12.1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采用分群网上平养的方式饲养,每群以50对为宜,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对。

12.2饲养管理要点12.2.1按照青年鸽的营养需要,定时、定量进行喂料。

参见表9。

表9 青年鸽的营养需要12.2.2 3月龄~4月龄的鸽,开始换羽时要控制饲养,适当降低能量水平,每天改喂2次,5月龄后,作为后备用种鸽进行饲养。

12.2.3每天保持不少于12小时的光照。

12.3配对有人工配对和自然配对两种,配对要求鸽年龄一致、个体差异小,避免近亲配对。

13卫生保健要求13.1日常卫生保健13.1.1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

13.1.2防止孳生蝇、蚊,预防鼠害、鸟害、兽害。

13.1.3凡进入生产区的饲养员、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工作服保持清洁,水鞋泡到消毒液内,用酒精棉擦手或用0.02%新洁尔灭水溶液洗手, 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尽量避免日光直射。

13.1.4每栋鸽舍应做到人员固定,用具固定,严禁串栏。

13.1.5及时清除鸽粪,更换垫料,保持舍内环境及用具清洁,每周进行1~2次环境和带鸽消毒。

13.1.6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提高鸽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健康水平。

特别注意饲料、饮水、垫料的卫生和质量。

给鸽群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

13.1.7 每天必须仔细观察鸽群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13.1.8死鸽必须按照GB16548-1996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鸽粪采用堆积发酵法处理。

13.7.9污水需经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13.1.10采用全进全出制的饲养制度。

13.2常见病的预防13.2.1鸽沙门氏菌病:用鸽沙门氏菌敏感的药物预防,经检疫发现阳性者,及时淘汰。

13.2.2大肠杆菌病:除和沙门氏菌病相同的保健措施以外,要特别注意水质卫生。

流行严重的鸽场可用本场病鸽分离的大肠杆菌制作的菌苗进行免疫接种。

13.2.3支原体病:平时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尽量避免密度过大、地面潮湿、空气污浊、温度过高或过低、惊群等应激因素。

流行地区应进行疫苗接种。

种鸽实行检疫,淘汰阳性鸽。

13.2.4对其他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鸽霍乱、鸽传染性鼻炎等,在发病的初期应及早作出确诊及早进行治疗,将疾病扑灭于萌芽状态,不使形成慢性流行,危害严重或长期慢性流行的鸽群,应扑杀带菌鸽或阳性鸽,并使用相应的疫苗。

13.2.5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靠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和接种疫苗预防,鸽场应根据当地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规律和母源抗体水平、鸽龄、疫苗类型等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

参见表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