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要求
1、各项目开工前或调绘范围变动过大时必须进行“GPS”坐标校正,野外调绘过程中宜采用手持“GPS”与现场地形地貌相结合定点,力求坐标“误差”最小化;
2、调绘记录文字应与剖面示意图、地质照片相结合,记录资料应准确可靠、条理清晰、文图相符,观测点要素(编号、位置、方位、标高或相对高差等)不能遗漏,对地形地貌等共性记录可适当简化;重要的地质观察点需(地层分界、断层、褶皱、矿井、滑坡、岩溶漏斗、地下河进出口等)附地质照片,照片文件名称与地质点名称一致,当同一地质点有多张照片时,建立文件夹,具体文件用加上-1、-2等标明(地层分界、构造、滑坡、地下河、溶洞及工点地段必须有照片);
3、在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对重要地质点,应绘制剖面图示意图;当小范围内地质构造较为强烈或存在地下河、连通溶洞时,应绘制多点剖面示意图;
4、野外地质调绘过程中各工作小组须现场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分界标绘于野外用图上,并且连线;地层分界、断层、向斜、背斜、地下河等应追索;
5、在地质点记录过程中,须注意沿途地质现象、并适当描述记录;
6、对断层描述要详细,应描述其性质、产状、胶结性、破碎程度、影响宽度、富水性等,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适当简化;
7、沟谷深切、地形聚变、岩溶漏斗及落水洞串珠发育、井泉带状发育等地段应引起重视,这一般是强构造发育地段(多为断裂、褶皱所致);
8、各工点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地质观测点,并且详细记录观测点内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层、节理产状、地质构造、表层土类别、厚度、观测点附近植被、水文地质情况等,隧道进出口及各类桥地段适当描述人文、交通等概况)
9、当日野外工作结束后,各小组须当天对野外观测点的坐标、照片、井泉流量等电子文档化;
10、本细则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办理。
起草人:湖南地勘局416地质队刘声凯
水工环地质野外调查基本格式
1、地形地貌:以区域地貌与微地貌相结合,描述自然坡度、植被发育情况
等,适当描述边坡稳定情况;
2、地层岩性:地层的时代、岩石性质要详细(颜色、结构、构造、风化程
度(厚度)、坚硬程度、产状等)及第四系物质;
3、地质构造:断裂(性质、产状、胶结性、破碎程度、影响宽度、富水性
等,当断层性质不明时,可适当简化);岩层节理:编号、性质、发育程度(即密度,以便节理统计,做节理玫瑰花图――应力分析)等;4、水文地质情况;井泉、水库(山塘)、地表水、地下水发育情况,并测
流(深)(地表水测流仅对沟谷、小溪而言,大江大河无法测流),测流要实测,杜绝目估;
5、灾害地质:描记录述滑坡、危岩、落石、崩塌、塌陷等,若无时可不记
录;
6、各小组可根据实地情况适当增减记录内容;
7、本格式未尽事宜参考“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要求”及有关规定办理。
起草人:湖南地勘局416地质队刘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