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雪国》读书报告

《雪国》读书报告

关于《雪国》的读书报告
作品:《雪国》
作者:川端康成
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市。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据说川端家族是镰仓幕府第三代执政官北条泰时的后代,“我有北条泰时第31代或32代孙这样一个不堪可靠的宗谱”(《文学自传》),到川端爷爷那一代,还拥有房屋、山林、田地、宙宇和私人墓山,是村里的大户人家。

但川端世家也从这时开始衰落,房地产逐渐所剩无几,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幼年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体悟到生活的苍白。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郁闷,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与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
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写作背景:《雪国》起笔于1935年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英云密布时期。

在这期间,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章,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收到影响。

《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

《雪国》开始是以《晚景之境》、《白色的晨景之境》、《物语》、《徒劳》、《萱花》、《火枕》、《拍雪球》等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后来随着形势更加的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

但作者后来又补写了《雪中火场》、《银河》两章,并反复修改,直至1948年重新刊出新
版本,出版最后完成本。

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没有追随日本帝国侵略的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没有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

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

它把背景设置的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中,并以那里的艺妓驹子和游客到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生活。

小说倾注了川端的心血,也是他最自信的作品之一。

图书馆藏书情况:
《雪国·古都》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雪国·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雪国》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 《雪国》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雪国·古都》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雪国·伊豆的舞女》日汉对照叶渭渠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研究情况:
《雪国》描写的是来自东京的中年男子岛村在百无聊赖中3次到雪国游历,与当地的两名女子驹子和叶子的情感纠葛。

在中
国知网上以“雪国”为检索词,可以检索到673条有关《雪国》的研究论著。

其中研究角度趋于多方面,辐射性很强,大概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雪国》中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在研究中,我们多见的是以“驹子”和“叶子”二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展开的分析。

如《歌唱的处女—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的寓意》,《试论<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刻画》,《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从<雪国>看日本女性之觉醒》,《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世俗女性和纯净美人—中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等。

二、以“雪”为主的象征意义及其色彩美;如《<雪国>:一个雪白的世界》,《<雪国>中的色彩世界》,《试论<雪国>的色彩美》等。

三、论《雪国》的悲剧美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的虚无主义;如《川端康成的“完美”之死》,《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从<雪国>透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东方美的传承之作—浅谈<雪国>空虚美的构筑与展现》等。

《雪国》之我见:
《雪国》全篇都没有表现出重大的社会主题,也没有以哪个任务为否定的对象。

也许是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当时年幼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从小就体悟到了生活的苍白,亲人的一
个个离去使川端在世界上成为了单形体。

而这种“孤儿的悲哀”渗入到他的作品中,过早而频繁地接触死亡也促使他一生都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死亡与生命如影随形,他常常在死的阴影下探索生的美,生命也因此显得虚无缥缈。

因此,依次分析,未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当日本逐渐被战争的狂热所席卷,川端的总体倾向是回避,似乎战争与自己无关。

但日本的惨败以及战后日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混乱和感伤却给川端不小的冲击,如在《东京人》、《河畔小镇的故事》中,川端再现了美国占领军损害日本人民和日本文化的事实。

在《雪国》中,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的是对悲哀的美的鉴赏,对无常易逝的人世的解释,对绝对精神境界的寻求。

从作者的本意来说,他回避矛盾冲突。

但从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有闲阶级的不劳而获,精神空虚;下层民众生活艰辛,尤其是地位卑贱的妇女找不到正常生活的出路,沦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让人同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