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说到,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学习外语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学习外语必须忘掉母语”的观点。

这种片面强调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做法正是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认为,母语不好的人一定无法学好外语。

一旦为了学习外语而把自己的母语丢了,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英语很重要,是一种国际语言,改革开放需要外语,但是并不是要全民说英语,英语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语言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工具。

只有熟练地运用它,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交流,与社会共同成长。

国语不行还谈什么大学毕业?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作为跨世纪一代的未来建设者,掌握和熟练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只有先把自己母语学好,才能体会到汉语的魅力,才有利于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不能让外国文化“逾越”我们的本国文化。

我们应大力加强母语教育,我们不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汉语学家、作家,但写作时至少不应该出现白字连天,文理不通,别字成串。

当“新新人类”用无哩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时,我们不禁悲哀文化的沦丧。

也许我们庸人自扰,但这五千年的语言岂能拿来开玩笑?
无论如何,母语的传承是不会只有“语文教学”这么简单的。

在我看来,大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

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前者是一种精神教育,后者是一种技能训练。

多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这明显是不够深刻的。

所以,母语教育实质是一种精神教育,我们不能把母语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将母语的魅力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