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态势
作为智能制造产业的一大核心,中国已陷入空前的机器人热潮中。
2015年,中国已有500多家机器人公司。
几乎每周都有四五家新的机器人公司出现,就连有些县也在搞机器人产业园。
2015年4月底,江西省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九江市星子县总投资1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此外,重庆市璧山县、河北省固安县以及香河县,都在积极筹建机器人产业园。
热潮之下,现实依然残酷。
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在市场上几无份量可言,机器人在资本市场的总体盘子并不大。
统计发现,至2015年9月共有86家A股上市公司涉足机器人概念,整个板块总市值为7565.93亿元,与中国人寿的总市值相当。
机器人业务并不是这些上市公司的主业。
新松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企业,机器人业务在该公司占比约三四成,还有相当部分精力在交通、能源、民生和特种装备等产业板块。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公司不具规模,更没有市场竞争力,关键零部件靠进口,普遍做的是生产加工基地,如果不走出“传统加工生产”的误区,不做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布局,将永远“跟着国外走”。
《中国制造2025》在部署“智能制造工程”时指出,要“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可视为从具体操作层面对“智能制造”进行了界定。
在这一顶层规划设计中,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是重心。
自2015年起,工信部开始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并于7月2日公布了2015年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这些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6个类别。
预计这些示范项目实施后,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将分别提升20%和15%,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率将分别下降30%、30%和15%。
有了国家战略导向支撑,智能制造产业令资本垂涎。
以往投资者通常只关注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收购并购,但如今智能制造几乎再造了整个制造业,因而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但凡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都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投资价值。
目前已有大批资金开始涌入智能制造产业,该产业的全球投资规模将达数10万亿元。
二、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析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零部件企业、本体企业、代理商、系统集成商、最终用户构成。
通常,本体企业设计本体、编写软件,采购通过代理商销售给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直接面向终端客户。
有的本体企业和代理商也会兼做系统集成商。
本体是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
按照提供产品的差异区分,行业内企业可分类为单元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两类。
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需求千差万别。
而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提是产业化、规模化。
单元产品供应商负责生产机器人本体,产品具有较高开放性、标准化程度高,可批量化生产。
系统集成商则根据下游客户的需要,将单元产品组成可实现的生产系统,起着供需双方桥梁的作用。
单元产品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系统集成商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系统集成(软件集成、周边设备、系统工程等)市场规模按照国际经验是机器人本体的3-5倍。
图表工业机器人行业产业链构成图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工业机器人作为一个产业也还处在启始阶段,规模相对小。
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如汽车和电子等行业。
由于造价、使用、维护、安全防护等方面应用门槛比较高,工业机器人很难被中小企业所采用。
为了降低使用门槛,在更多的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之中。
图表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展望
(一)最快15至20年中国将普及工业机器人
中国政府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各项扶持政策并不亚于当年的日本和韩国,本土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积累,并获得了25%的市场份额,尽管存在应用成本高等问题,但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成倍增长已成定势,预计3-4年内中国机器人应用规模将高居全球第一,10年内机器人密度即每1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数将超过500台。
若各外部因素不出现大幅波动,预计中国最快在2030年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内提供的生产力全面超过企业工人。
(二)工业机器人时代提升产业质量与广度
机器人的全面应用将会对生产方式和效率、产业结构乃至生活方式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首先,实现生产柔性化智能化。
生产模式将由集中向分散方式转变,产品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实现实时优化且自我组织的产业链。
其次,将对我国工业及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对于其他智能制造装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带动整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导致一个包含新型工业PC、网络化PLC、自动化及通信元器件、高精度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生产线等相关整机零部件的超万亿市场将被创造出来。
最终,工业机器人普及将为企业员工带来工作方式和环境的全新变化,全新的智能自动化生产工作方式使得工作不再被工厂等地理位置所限制,转为虚拟的、地域灵活的远程方式开展,员工将拥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权,随时调整并切换工作和生活状态。
(三)工业机器人时代对社会提出更多挑战
工业机器人时代也将使社会面临更多挑战,技术性失业的情况异常严峻。
预计机器人全面应用后中国将释放就业人口超过2.4亿,以受过初等教育的成熟生产性劳动力为主,这其中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或转投服务等行业乃至创业自谋出路,其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
针对机器人大潮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国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其实都没有做好准备。
但无论如何,正如汽车代替骡马、电脑代替打字机、互联网替代传统交流方式一样,工业生产中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这一趋势必将到来。
四、产研智库对2016-2020年中国机工业器人销量预测
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3.69万台;2014年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了55%。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预计,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9.35万台,未来五年(2016-2020)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12%,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6.8万台。
图表产研智库对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测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