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稿于都教师进修学校张慧英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快,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
学生思想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造成越来越多的困惑、疑虑和过重的的心理压力,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从媒体介绍的大量案例中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是严峻性:一位原本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偶然一次考试不理想,“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多次当众批评、指责他。
使他一上这为老师的课便紧张焦虑,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越想学好,越学不好”,后来这位本来学习优秀的小学生,因害怕那位严厉的教师而恐惧学校。
一位曾连续六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的女生,割腕自杀未遂后,又从自家六楼的窗口跳下,终于倒在血泊之中。
原因仅是因为她受到教师的不当批评。
一位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青春少女,哭诉着其自杀的原因:她得了看见异性就想注视某处的强迫意向。
这来源于经历过不幸婚姻的母亲的教诲:“世界上的男人没有好东西,”自此她产生了对异性强烈的戒备和恐惧心理。
(适当解释:两种“我”)类似的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报道,虽然事件跟学校、社会、家长有一定责任,但这反映了学生心理素质还不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弱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90“草莓族”)据一些调查数据也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1999年,据王极盛对7562名中学生的调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为68%,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2%,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问题的增多,高中生心理健康情况比初中学生要差,女生比男生心理问题多。
以上实例与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严重的。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关于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48年)健康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989年)中国古代就有“仁者寿”的谚语。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地说,首先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其二是要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健康呢?有什么标准呢?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同样各个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的几条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8、能够正确对待自我;9、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
三、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理解这个定义,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全员性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既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解决他们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比如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学习心理辅导、挫折的应付、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协调,优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又强调关注学生的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特需学生,比如品行障碍、焦虑症、攻击行为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促进、帮助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那种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到学生由于经历、环境、教育不同,在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存在个别差异,教育时要因材施教。
第二、层次性心理健康有三个层次: 发展、预防、矫正。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是发展层次的主要任务。
同时要做“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关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关注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对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地补救,这是我们预防、矫正层次的任务。
在三个层次中,发展、预防层次的任务是很重要的。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高文斌博士《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解析》的讲座,在谈到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的图谱时,他将学生分为三类:不上网或很少上网、上网时间较多、上网时间很多。
研究发现在第一类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是高危人群,这些学生可能现在学业非常好,也无其他显著问题,但没有多维评价发展体系,比如说他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和家长也不亲密,无其他爱好,虽然干预或不干预在初高中阶段无特殊事件不会出问题,但是当环境变化,如考上大学通过学习不可能满足其所有心理需求时,就会很严重地爆发问题。
所以很多学生可能在中小学没有出现显著问题,但到了大学,却造成一些悲剧。
?如马加爵,第三、专业性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政治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根本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手段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领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 ) 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积极的自我意识表现: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悦纳自我;开放的自我结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
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其成长。
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
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
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
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
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
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
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曾经在我读书的时候,班主任在作业本上写了这样四个子“奋勇前进”,也许老师当初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没有太多别的涵义,但当我看到这几个字时,心理激动了很久,觉得那是老师对我充满希望,让我在复习迎考中一直充满信心。
所以老师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过程中,有时候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一句话甚至仅仅四个字就让学生充满自信。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
那么,中小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呢?主要包括:1、自我认识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包括认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精神的我。
在这三种自我当中,物质的我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改变起来最困难,精神的我是最能体现个人修养、价值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三种自我,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三种自我间的关系,不要过多看重物质的我,要重视社会的我,更要重视精神的我。
举例:学生偶然脸部受伤,不明显,带鸭舌帽,遮住半张脸。
)举例一:我是一个晚熟型的学生,班上男生已经一个个变得腰圆肩宽,魁梧雄壮,讲话粗声粗气,而我还是孩子的身材,又矮又胖。
同学给我取了很难听的绰号:矮冬瓜、武大郎、炒三丁……。
我非常自卑,有时做梦都梦到自己变成一个高大的男子汉。
为了这些绰号,我不知与同学打过多少次架。
但由于同们比我高大有力。
总是以被打而告终。
由于老师不喜欢我,我也不敢去告诉老师。
父母也看不起我,我在外面被打的青一块紫一块,回到家时父母不但不鼓励、安慰我,反而骂我:“谁叫你长得这么没出息!”有时我甚至有轻生的意念。
幸亏我的成绩还可以,尚能维持一点可怜的自尊,但我已变得孤僻、不合群,仇恨这个世界。
举例二:林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他的相貌很丑陋,常常被他的政敌所讥笑。
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
林肯微笑着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因为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林肯如果只把眼光停留在自己丑陋的外貌上,不去发现自己的其他长处,他能成为美国著名总统吗?2、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
自我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一种是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
借助他人的评价更客观,但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尤其当外界评价过低时,不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维护个体的自尊。
通过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是一种主动、独立的自我评价方法。
比较方法有纵向和横向比较之分。
纵向比较评价是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评价,它能使个体看到自己的变化,但也容易使个人自我满足,看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横向比较评价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评价,它能够使人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是一个人如果将横向对比的目标定得太低或太高,也容易使人产生自满或失望的情绪。
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方法应当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举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课堂上做手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鸭子。
全班学生纷纷把做出来的鸭子交给老师并得到老师的夸奖。
唯有爱因斯坦迟迟才交他的手工活,老师看过之后高高举起,用嘲笑的口气对全班同学说:谁见过世界上比这更丑的鸭子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爱因斯坦站起来大声说:"有,同学们。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只更丑的小鸭子高高举起,"那就是我第一次做的鸭子"。
3、理想自我的教育。
理想自我大大高于或低于现实自我时,容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
4、案例分析与辅导方法。
自卑举例:小锐是个内向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不敢举手发言,与同学、老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参加活动也不积极。
老师问他为什么,他想了半天,终于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
”问题诊断:小锐的症状是典型的自卑表现,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强。
“我不行”、“这样的事情我做不了”、“我的能力太差了”,常用这样的言语来说服别人、说服自己。
常常不能接纳自己,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自己不喜欢自己,进而认定别人也看不起自己,从而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敌视,做出过激行为。
在很多孩子自我伤害的案例中,因自卑而导致伤害的要占一半以上。
原因分析:1、生理上的原因。
2、能力上的原因。
当自己在某些活动上的能力不如别人时,容易产生自卑。
如:学习成绩不如人,便不爱学习;觉得自己不善言谈,便不愿交际。
3、成人的消极评价。
4、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
有5、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
这6、认知偏差。
主要表现在:未能全面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未能正确地与别人比较,往往拿自己的短处与周围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叹不如;未能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往往夸大了失败和挫折的严重性,又过分强调自己的无能和过失,忽视客观条件的不利影响;理想抱负往往不切实际,自然容易受挫而对前途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