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十大题型与解题思路题型一: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常见问题】本文为什么要起这个标题?文章标题能否换成另一个,为什么?本文标题好在哪里?你认为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解题思路】标题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题目字面上的意思,从题目字面上往往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描写对象;“深层含义”一般与中心有联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中心思想。
两层含义是递进关系,答题的时候缺一不可。
【例一】有一篇文章题为《拾穗的脚步》,讲述了在清贫的乡村生活中,母亲经常带“我”一起去拾麦穗的经历。
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含义。
(4分)答案:1.表层含义指的是母亲与“我”拾穗时的脚步,点明文章内容,总领全文;2.深层含义是指生活的脚步,即从容、淡定、心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每点2分)【例二】有一篇文章题为《最沉重的土豆丝》,讲述了“我”在日记中写自己想吃土豆丝,母亲偷看后给“我”做了土豆丝,而“我”却因为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而从此拒绝与父母交流,直到多年之后,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问题:通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最沉重的土豆丝”的理解。
(6分)答案:“最沉重的土豆丝”有三层含义:1.母亲看了我的日记给我做的土豆丝,引起了我严重心理封锁和自我幽闭;2.父母因为这盒土豆丝,背负了极大的痛苦;3.多年后,我理解了父母,感到深深的歉疚。
(每点2分)题型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常见问题】作者给文章起这个题目,用意何在?本文的题目对整篇文章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的作用。
文章的标题能不能替换?这个标题好在哪里?……【解题思路】作用类题目要从多角度考虑。
主要有结构上的作用(线索、照应等)内容上的作用(交代写作主体)阅读效果上的作用(引起悬念、激发兴趣等)主题思想上的作用(揭示主旨)有些有特殊含义的题目,也要解释一下含义。
【例一】有一篇散文,文中的主人公“我”与好朋友方小舒都渴望成为水手,这篇散文写了“我们”想象中的大海、想象中的航海生活,表达了“我们”对自由追逐梦想的渴望。
问题: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哪些妙处?(3分)答案:1.妙在揭示主旨,暗示了“我”对方小舒坚持梦想、自由成长经历的向往;2.妙在一语双关,既是实指现实生活中“海洋”,又暗指“我们”对自由梦想的追求;3.妙在贯穿全文,与文中多次出现“蓝色的海”相呼应,起到线索作用;4.妙在新颖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并为全文营造出自由美好的氛围。
(3分。
答出3点即可,每点1分,意对即可)【例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作者自己目睹写父亲在岁月中渐渐老去,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学会长大。
问题:请简要分析文中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
(4分)答案:1.题目中的“认了输”一词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2.是文章线索。
本文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分)3.暗示文章的主题。
以父亲的老去表示“我”内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2分)题型三:分析指定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常见问题】中间段(划线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划线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位置?划线段能否删去,为什么?某段能否与其他段落调换位置,为什么?……【解题思路】中间段落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面或后面情节、为情节发展或人物转变埋下伏笔等作用。
思路:作用+具体内容分析【例一】有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遇到一位独自返乡的老伯伯,在和老伯伯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老伯伯思念家乡,但子女不愿陪他一起回来,只能独自返乡。
老伯伯使作者联想到自己思乡的父亲,他决定陪父亲回老家。
文章的第五段中写道:“老伯伯的话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问题: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分)答案:1.承上启下(过渡);2.由上文对独自返乡的老伯伯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想象中陪父亲返乡的情景的描述。
(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例二】有一篇散文,写自己早年对父亲的记忆,第一到第五段详细描写了父亲每天清晨都要扛着锄头到田里去劳作的情景,从第七段开始写父亲为了生计抛下出头外出打工。
第六段中作者写道:“父亲说这把锄头就是他的命,如果要他扔下锄头,就等于要了他的命。
可是有一天,他忽然‘不要命’了。
”问题:第六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分)答案:1.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1分)2.承接上文写父亲每天扛着锄头去劳动、认为锄头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的内容;(1分)引出下文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背叛锄头,背井离乡外出城市谋生的内容。
(1分)题型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其作用【常见问题】中间段(划线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文章中的段落为何要如此编排,能否调换?某段能否删去,为什么?本文采用了哪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什么?……【解题思路】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有:1.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5.留有思考余地,回味无穷。
【例一】有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居住的“三里河寓所”从都是当地居民自住的居民社区,到在旅游业大发展的环境中,这块地方要被征收用来开客栈。
作者在第12段中写道;“曾经我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家,没想到,只过了短短几年,这里又不是我的家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问题:根据你的理解,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答案:1.与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1分)2.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
(1分)【例二】有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写作者观赏了碧水天一色的美景后,从惊叹美景到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问题: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
(1分)2.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1分)(结构作用+感情作用,缺一不可!)题型五:分析文章的结尾【常见问题】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含义?文章的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这样结尾?好在哪里?文章的结尾能否删去,为什么?【解题思路】结尾常有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升华主旨等特点。
【例一】有一篇小小说,写的是出身低微的父亲去看望暴富后的女儿,但双方并没有相认。
父亲怕自己的形象影响女儿的地位,女儿怕自己因为父亲而遭人嘲笑。
小说的结尾写道:“这对怯懦的父女最终还是没有相认。
”问题:在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
(5分)答案: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1分)妙处: 1.凸显人物的性格(1分):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2分),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1分),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1分)。
2.深化主题(或点题)(1分):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1分)。
本题最多得5分。
(P.S.分析文章内容+结构作用。
很多同学不理解结尾的深化主题作用,总觉得自己看不出来,其实你想想,都到结尾了,这时候肯定是要深化主题的,要不然文章都写完了……)【例二】有一篇小说题目叫《孤独者》,通篇写以主人公小吴为代表的一些游离于群体之外,遭到排挤的人。
小说的结尾却描写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不甘于现状,积极争取融入群体的情景。
问题: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4分)答案:达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言之成理即可)题型六:分析插叙作用【常见问题】划线处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法?作用是什么?某段能否删除,为什么?某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位置,能否调整到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某处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来写……【解题思路】插叙往往有以下作用:1.内容上:插叙了xx内容,交代了某某原因;表现了人物xx特点,丰满人物形象;2.结构上:照应前后文,避免平铺直叙等;3.主题上,深化文章中心。
【例一】在《拾穗的脚步》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最近一次跟母亲去拾稻穗的经历,但在第4-8段中插入“我”对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拾稻穗的回忆。
问题:文章第④-⑧段写这部分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答案:不能。
(肯定不能)插叙(回忆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体现了母亲拾穗的脚步一贯如此,为后文“我”随母亲拴稻穗后顿生感悟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例二】有一篇小说写了在荒野雪地里,一只老雪狼在暴风雪中救了猎人海子爷的故事。
小说中有一段插叙,讲述了海子爷曾经放走老雪狼,从此老雪狼一直跟着海子爷的一段故事。
问题:第⑤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那些往事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这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补充了多年前海子爷放走了老雪狼的故事,体现了海子爷的恻隐之心;2.照应并说明了上文海子爷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回头”“兀自笑了”以及老雪狼蹲在不远处的原因。
同时,为下文老雪狼救海子爷做了铺垫。
题型七:分析伏笔与照应【常见题型】文章在哪里为哪件事埋下了伏笔,从哪里可以看出?文章中的某句话(伏笔与照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伏笔与照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伏笔在前,照应在后。
伏笔是指作者在没有交代具体事件之前,在文中用少量笔墨对事情所做的预示;照应是指作者用具体的事物来呼应、证实之前的预示。
伏笔与照应自成一对,使文章内容、结构完整;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加情感的变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一】有一篇小说,讲一个盲眼老师在儿子阿捷被判错后,把儿子养的鸟取名为“阿捷”,每天都带到儿子离开的地方去放,边放边喊鸟的名字。
终于有一天,故地重游的儿子看到了鸟、听别人说起鸟的名字,前来认父。
问题: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答案:伏笔:盲眼老人喊鸟名字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照应:老邻居说明放鸟原因及确认盲眼老头的儿子就是判错的阿捷。
作用:前后照应,使内容形成有机整体,并在设悬和解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题型八:分析特定词语的表达效果【常见题型】句中的加点词句能否删去,为什么?句中的加点词语字能否换成别的词语,为什么?加点词句体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解题思路】解释指定词句的意义,分析词语或句子的语气、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人物、事物特点。
【例一】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粗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4分)问题: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