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赵多山(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邮编 730070)关键词:教育创新、创新、素质教育、战略竞争、人才战略一、教育创新的背景及意义教育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资源以及教育条件的创新等,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

如1989年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指出,科学技术是今后人类生活变化的中心,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

日本在1996年7月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应把在“轻松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轻松愉快”既是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孩子眼前生活质量的目的。

为实现“轻松教育”,精选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应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发展个性及科学素质,适应国际化趋势。

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教育创新。

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并明确“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在教育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教育创新是遵循人的创造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人才开发战略高度,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吹来了清新的空气,送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步入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创新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势在必行。

教育创新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支撑。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上的创新,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交流互动及合作探究,对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教育创新实施中的问题及困惑教育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和价值取向。

它着重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

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法的革新或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重新审视教育的根本目的,对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教育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需要创新氛围的营造,更需要教育主体创造力的发挥。

教育创新,不是“颠覆”,不是“割裂”,而是对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教育创新,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的操作层面,搞搞小发明,来点小创意,或通过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下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而是要研究和定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和策略,营造创新教育的实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最终引领整个教育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创新在实施中存在平庸化、肤浅化、和形式化等几种倾向,具体表现在:第一、把教育创新同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双基”过时了,搞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实施教育创新,从而将创新教育“平庸化”;第二,把教育创新同素质教育割裂开来,认为教育创新新于素质教育、高于素质教育,是潮流、是趋势,从而将教育创新“形式化”;第三,把教育创新片面理解为创造技能,认为教育创新就是搞搞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等,从而将创新教育“肤浅化”。

凡此种种,说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对教育创新理解的片面和不足。

1.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和缺乏对教育创新的背景及意义的正确领悟,导致了教育创新观念的淡漠和教育创新行动的迟缓。

(1)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使教师愈陷愈深,不能自拔,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无心学习教育改革方面的文件、文献及论著。

另一方面,升学的超常压力被迫教师潜心研究考试,寻找成功通向考试的法宝。

搞一套复习方法,编一套复习资料,成了教师至上的追求。

一旦成功,则陶醉于自我满足与封闭之中。

(2)许多教师孤立地认识教育创新,而没有把教育创新置于国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思考我国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对国外教育创新的现状不去关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很少反思,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不做深入了解,加之,学校很少组织教师开展关于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研讨,广大教师不能从“教育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这样一个“战略竞争”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创新。

2.由于对教育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本质属性理解不透彻,导致了教育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困惑的产生。

许多教师片面地认识教育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本质属性,而没有将教育创新放在素质教育的广泛基础上去审视其革新性、普遍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等属性。

结果,对教育创新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没有上升到理性;只停留在简单的实验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中;只停留在消极实验阶段,而没有进入到自主实验阶段。

(1)教育创新的基本理念是: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的职责在于将创新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基因”激活,在引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强化人的“创新意识”。

(2)教育创新的基本属性:①变革性,是指教育创新在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及价值趋向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

②普遍性,指教育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主要任务。

③综合性,是指教育创新是综合素质的教育,而不是单一素质的教育或单纯的技能训练。

④实用性,是指教育创新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有利于新型课程理念的诞生,有利于大批新型教师的涌现。

3.对制约教育创新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教师作用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了教育创新后继乏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国家计划体制下、按“一纲一本”的方式运行,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教学大纲及教科书规定的任务。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仅限于自发地、单纯地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这实际上造成了教师人格的畸形发展、教师业务素质的严重缺陷。

如此循环往复,广大教师置身于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怪圈之中,缺乏反思,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敏感。

因此,许多教师想当然地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也等同于以往的教育改革,认为,政策有了,教材到了,改革就自然而然开始了,过分地依赖于外部条件,主观地将影响教育创新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教师的作用淡化,致使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工作滞后,从而导致了教育创新实施缺乏后劲。

三、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路及对策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如果教育缺乏了创新,教育就失去了活力。

教育创新,需要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勇气、创新的策略和创新的行动。

1.从历史的凝重反思中走出,积极投身教育创新实践(1)勇于反思,增强历史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30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教师、学生、家长身心疲惫。

然而我们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极少数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外,大多数学生的创新能力远不如美国学生。

体现科研实力和创新实力的诺贝尔奖已评选了102次,有1000多人获此殊荣,而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籍公民只有作家莫言一人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西南交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

反思我们的教育,就必须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

(2)面对挑战,增加时代紧迫感我们伟大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洗礼。

知识经济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量的人才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教育创新实践。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心理训练。

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深入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即,“高素质”问题)的关系问题。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了创造学会和创造开发研究所。

德国在近20年来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还研究了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的话,我国将会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各项事业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要从战略竞争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创新,培植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的实施进程要实施教育创新,教师必须树立三大理念,四种意识。

三大理念是:(1)树立人本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2)树立全体观念,尊重个性差异。

(3)树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服务教育创新。

四种意识是:(1)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3)灌输新知识教学观的意识;(4)课堂教学互动的意识。

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情感体验去学习;牢固树立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不存在教不会的学生的新观念;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积极进取,大胆探索,做课程改革的推动者,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要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把握好教育创新的着力点:(1)教育创新和“双基”的关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的“土壤”,为创新提供基础,创新是对基础知识的转化和整合。

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创新无从谈起。

决不能走极端,否则,将是双倍的损失。

这一点必须明确。

(2)处理好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