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2016年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地理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制定
2016年3月
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价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所规定的学业水平。
根据《厦门市2016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工作方案》的规定,地理属于中考考试科目,考试成绩将按卷面成绩依考生总数的4:3:2: 1的比例分别折合为A、B、C、D四个等级,参与高中录取等级计算。
初中生地理学业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课标》为指导,以《2016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及本《考试说明》为依据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考试内容的育人导向。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促进创新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做到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初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础性原则
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调动已有地理基础知识,合理应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不出偏题、怪题。
(三)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与本《考试说明》要求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科学严谨,文字简洁、规范,答案准确合理。
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
例如,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可以设计填图、填充、选择类试题;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设计读图、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可以设计开放性试题。
四、考试范围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厦门地理。
五、适用范围
2016年厦门市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二(八年级)学生。
六、考试目标要求
(一)考查目标
1.知识目标
2.技能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能力层级
七、考试内容与要求
依据《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与要求,确定以下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记忆能力)
(二)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⒈地球和地球仪
⒉地图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⒉气候
⒊居民
⒋地域发展差异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⒈疆域与人口
认识区域部分建议主要讲授东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课标要求的必学区域(北京、台湾、香港和澳门)。
第四部分厦门地理
运用地图,描述厦门市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
在厦门市政区空白图上,指出厦门市区级行政区。
【】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厦门市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
【】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厦门市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
运用厦门市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厦门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
了解厦门市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厦门市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在厦门市空白地图上指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
【】了解厦门市的发展规划。
厦门市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三方面,简要分析其具备的优越条件。
【】
八、试卷结构
(一)题型分值比例:单项选择题50%,综合题50%。
(二)内容分值比例:地球地图约15%;世界地理约30%;中国地理约45%~50%;厦门地理约5%~10%。
(三)试题易中难分值比例:控制在7∶2∶1左右。
试题按难度值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
难度值P≥的为容易题;难度值≤P <的为中等题;难度值P<的为难题。
九、其他说明
(一)整卷难度:控制在~。
(二)及格率:控制在~。
(三)试卷总分:100分。
(四)考试时间:60分钟。
(五)考试形式:闭卷笔答考试,分为试卷与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
(六)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
1.单项选择题是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设计的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
2.非选择题是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设计的填图、填充、判断、连线、读图分析、阅读分析、绘图等题型的总称。
十、试题示例
选择题举例:
图7示意我国干湿地区分布,读图完成19~22题。
19.福建省位于()
A.干旱区 B.半干旱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区
20.甲区域的年降水量大约为()
A.<100毫米B.100~200毫米
C.200~400毫米D.400~800毫米
21.乙区域的主要植被是()
A.森林 B.森林草原
C.草原 D.荒漠
22.M河流与N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夏季汛期 B.流量较大
C.有结冰期 D.含沙量小
【命题意图与试题解析】
本题组意在用一幅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图,
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对省区空间分布的识记(记忆能力)、读图用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9题,难度较易,以学生生活的省区为例,了解省区的分布。
第20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推导出正确答案。
第21题,难度中等,命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图例得知图中甲、乙两区域所属干湿地区,判断其年降水量的多少,再结合不同降水量影响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乙区域的主要植被是什么这一结论。
第22题,难度较大,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此基础上能运用比较的方式,找出内外流河共性的
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 19. C 20. D 21. C 22. A
非选择题举例:
29.图14示意长江水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_________山脉,注入________海。
(2)长江因__________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
其上游蕴藏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
这是因为长江上游________大,
而且_________也大。
(3)三峡水利枢纽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具有航运、
、
等综合效益。
(4)图中,L 河段泥沙淤积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是河道
弯曲,流速________;人为原因是森林遭到破坏,______________
严重,导致含沙量增大。
【命题意图】
让学生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图和荆江河段形态示意图,了解长江的
源流概况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以能力立意为导向,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
整题的顺序先易后难,结构平衡,梯度合理,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图
【试题解析】
第1小题,考查长江源流概况,难度较低,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相关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2小题考查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影响,难度中等,旨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3小题考查长江三峡这一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综合影响,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体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4小题考查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中等,旨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参考答案】
(1)唐古拉山脉、东海
(2)航运、水能、落差大、水量大
(3)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
(4)流速减缓、水土流失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