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ppt
资料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 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 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 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 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 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 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 强调等级。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冉有、子路的 几次对话?每一次对话是围绕什么内 容来展开的?
第一次: 冉有:“老师,季康子将对颛臾有军 事行动哦,你是怎么看的?” 孔子:求呀,你真糊涂,我真要狠狠 地责怪你了!讨伐颛臾是 的呀! 为什么?孔子是从哪些角度去反驳冉 有的?
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论证颛臾 不可伐!
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 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 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 主张温、良、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 时,他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体 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作业
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并 背诵课文5-6段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作文题目:一波三折 江河总会有波澜,道路总会有坎坷,人生也会有曲 折。或许,你就曾有过起起伏伏令人欢笑让人忧伤 的经历,或许,你也听说过亲人朋友们不同寻常遭 遇。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它们,让不曾有过 曲折经历的人们从中感受人生的波折,领悟波折中 蕴含的人生理趣。 除记叙文外,你还可以就波折两字写成一篇抒情性 或议论性的散文,启迪人们正确对待人生的波折, 在不如意的时候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达到“不以 物喜,不以已悲”的“宠辱皆忘”之境界。
(宾语前置、省略句。为,表反问语气)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不能 施展能力就不去做官。 (省略句)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 去扶,那么,用那个辅 佐的人干什么?
孔子:“你知道这季氏伐颛 臾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 那是想篡夺鲁君的政权!你 这样做,真是助纣为虐呀!”
孔夫子真是一位说理大师!一位出色 的教育家!
多角度论证 形象说理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使用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 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 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 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 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关于《论语》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 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若干学 生的言语行事。《论语》,是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 编定的,孔子本人没有参与编 写。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 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 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 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 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
第二次 冉有:“是季康子想讨伐颛臾呀,我 们两个人是不想的,这怎么能责备我 呢?” 孔子:“求!!这不责备你,这责备 谁呀?” 请问:孔子是怎么去论证对于季康子 这种不正义的行为,冉有与子路是有 过错的?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 “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 借口的做法。 疾夫:夫,代词,那,那些。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 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朝)
诸侯 (国)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 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 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 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 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形象说理,理 据充分
1.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然后将季氏比作盲人,将冉有、 季路比作辅助盲人走路的人,批评冉有他 们不好好辅助季氏,失职有过。 2.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 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 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 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 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论语》精辟名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 身”“任重而道远”等。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 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 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 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 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 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 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 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 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无乃尔是过与? ﹏ — 恐怕要责备你了吧?(宾语前置) (宾语“尔”,放在“过”前面) *无乃……与 == 恐怕……吧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即“以之为”,把他封 为
(介宾结构中,省略宾语“之”)
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 伐 为? ﹋ ̄ 是:这,代词。 这(是)鲁国的臣属小 国 何以伐(之)为: 凭什么讨伐它呢?
背景资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 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家族逐渐壮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 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 讨伐颛臾的原因: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 最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 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 的势力与鲁君对抗。“季孙之忧”,“在于萧蔷 之内”!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季康子的家臣), 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下面的 对话。
一词多义
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正确,与“非”相对 这 判断动词,是
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连……都)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 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 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
伐
季氏将伐颛臾
将:说明尚未实现, 还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 而不加努力,则于理不通, 于情不合。
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 臾”是非正义的事。
武,而子路没有明确表态)
季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的 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理由是什 么?
阅读验证——
解读冉有的三句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对颛臾有所举动。 (介词结构后置)
病 痛恨Biblioteka 快速痛苦 妒忌,通“嫉”。
止 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停止 阻止
只是、仅仅
季氏 将伐颛臾
《论语》
资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 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 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 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 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 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 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 “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 亚圣”。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 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 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战争爆发了,礼仪被毁坏 了。(比喻句)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 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 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