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开挖(方案)报审表****广场一期工程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2011年3月20日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编制依据三.施工准备四.施工机械配置五.临时运输道路铺设六.开挖顺序七.安全措施一.工程概况拟建时代广场一期工程,场地北临红专路,南临黄河路,西临姚砦路,东临中州大道。
本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平原。
现场杂填土开挖后自然地面标高在89.90m至90.4m左右,基底标高为80.42m,基坑开挖深度约9.5m。
二.编制依据本工程根据时代广场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施工手册》、施工合同、郑州金成时代广场一期工程基坑支护及降水设计方案、郑州金成时代广场一期工程基坑支护及降水设计方案附图、河南地矿设计的基坑支护形式示意图及河南省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图纸。
三、施工准备本次开挖为局部开挖,深度较深,在进行土方开挖前,必须作好以下各项准备工作:1、根据地质、水文资料,详细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土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情况;2、进行现场踏勘,阅读基坑支护设计图纸,了解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状况;3、清理地上堆积物;4、开挖前会同有关各方共同确定基坑底边线,然后依据施工图注明的边坡坡度、基坑开挖深度确定基坑上边线。
四、施工机械配置根据该工程实际情况,拟配备8台履带式挖掘机挖土,配备50-60辆自卸汽车运土。
及若干台小型挖掘机。
(1)反铲挖掘机常用液压反铲挖掘机的型号及技术性能见表1。
液压挖掘机主要技术性能与规格表1五、临时运输道路铺设二层土方开挖前,先铺设一条不小于6米宽的临时运输通道,道路入口起点位于开挖部位的东北角,总长度约为180米。
三层土方开挖时,临时运输道路随三层土一并挖走。
六、开挖顺序:根据设计图纸与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及所选择的持力层、设置深度本工程采用按1:1放坡系数的大面积开挖。
开挖范围1#、2#、4#、5#、6#、7#、8#、9#。
1、本工程土方开挖量较大,施工中考虑分层、分段、分区、对称、均衡开挖,基坑第一次开挖沿基坑四周挖lm深、2m宽的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工作面,往中间堆土,夜间运土,同时对先开挖出来的基坑及时进行基坑支护施工:第二次分段开挖,上层喷锚网支护完成2天后,方可进行下一层面的土方开挖。
2、整个的土方开挖顺序,必须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严格一致。
要遵循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3、挖掘机挖土时严禁碰撞工程桩、支撑、立柱和降水的井点管。
分层挖土时,层高不宜过大,以免土方侧压力过大使工程桩变形倾斜,在软土地区尤为重要。
4、同一基坑内当深浅不同时,土方开挖宜先从浅基坑处开始,如条件允许可待浅基坑处底板浇筑后,再挖基坑较深处的土方。
5、如两个深浅不同的基坑同时挖土时,土方开挖宜先从较深基坑开始,待较深基坑底板浇筑后,再开始开挖较浅基坑的土方。
6、如基坑底部有局部加深的电梯井、水池等,如深度较大宜先对其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后再进行开挖。
7、开挖第一层土至2.5m支护第一层。
开挖第二层土至7.0m,支护第二层土。
8、挖土至83.0m,西侧、南侧开始水泥土斜锚施工、安装腰梁、张拉及桩间土挂网;北侧东侧分层作土钉墙(每层开挖深度1.3-1.5m)。
9开挖至81.0m,北侧、东侧开始做第二层土钉锚固墙10、挖土至79.5m,西侧、南侧开始水泥土斜锚施工、安装腰梁、张拉及桩间土挂网;北侧、东侧分层做土钉墙。
施工要点1)上层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进行下层锚杆施工。
2)基坑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每层锚杆为一个开挖层,每层开挖深度应在该层锚杆下0.5m范围内,及时支护,控制好开挖高差,严禁超挖。
3)机械开挖后,应需预留20Cm的保护层,用人工修整坡面。
4)支护前,松动土体必须清除。
5)为方便施工人员及运输车辆上下,在出入口处均留置坡道,在基坑东北角按进度留置施工人员上下通道。
挖掘机、运土汽车进出基坑的运输道路,应尽量利用基础一侧或两侧相邻的基础(以后需开挖的)部位,使它互相贯通作为车道,或利用提前挖除土方后的地下设施部位作为相邻的几个基坑开挖地下运输通道,以减少挖土量。
6)为防止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将桩破坏,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挖土机开挖至距基底设计标高上部2m左右改用小型挖掘机进行开挖;小型挖掘机开挖至基地设计标高上部300mm(或根据设计要求),改用人工挖至设计标高。
7)基坑底余泥挖运及机械退场方案:土方开挖至接近设计标高后,利用现场留置的运土坡道用挖掘机及散料运输车运土出基坑。
对于机械无法施工的部位,如基坑边角部位,机械开挖不到之处,应用少量人工配合清坡,将松土清至机械作业半径范围内,再用机械掏取运走。
人工清土所占比例一般为1.5%~4%,修坡以厘米作限制误差。
土方开挖工程全部完毕后,基坑内的机械设备用汽车吊吊运至自然地面后退场。
8)雨期开挖土方,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分期完成。
如为软土地基,进入基坑行走需铺垫钢板或铺路基箱垫道。
坑面、坑底排水系统应保持良好;汛期应有防洪措施,防止雨水浸入基坑。
当雨后基坑大量充水和坡顶积水严重并下渗至边坡土体中时,立即组织人员开挖排水沟,开挖积水坑置入水泵抽水。
雨后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边坡移位观测,重点地段每半小时观测一次,直至观测数值趋于稳定,逐渐减少位移观测次数至边坡稳定。
注意事项1.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深基坑土体开挖后,地基卸载,土体中压力减少,土的弹性效应将使基坑底面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隆起)。
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土的种类、是否浸水、基坑深度、基坑面积、暴露时间及挖土顺序等因素有关。
如基坑积水,粘性土因吸水使土的体积增加,不但抗剪强度降低,回弹变形亦增大,所以对于软土地基更应注意土体的回弹变形。
回弹变形过大将加大建筑物的后期沉降。
由于影响回弹变形的因素比较复杂,回弹变形计算尚难准确。
如基坑不积水,暴露时间不太长,可认为土的体积在不变的条件下产生回弹变形,即相当于瞬时弹性变形,可把挖去的土重作为负荷载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回弹变形。
施工中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有效措施,是设法减少土体中有效应力的变化,减少暴露时间,并防止地基土浸水。
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均应保证井点降水正常进行,并在挖至设计标高后,尽快浇筑垫层和底板。
必要时,可对基础结构下部土层进行加固。
3.防止边坡失稳深基础的土方开挖,要根据地质条件(特别是打桩之后)、基础埋深、基坑暴露时间挖土及运土机械、堆土等情况,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目前挖土机械多用斗容量1m3的反铲挖土机,其实际有效挖土半径约5~6m,而挖土深度为4~6m,习惯上往往一次挖到深度,这样挖土形成的坡度约1:1。
由于快速卸荷、挖土与运输机械的振动,如果再于开挖基坑的边缘2~3m范围内堆土,则易于造成边坡失稳。
挖土速度快即卸载快,迅速改变了原来土体的平衡状态,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呈流塑状态的软土对水平位移极敏感,易造成滑坡。
边坡堆载(堆土、停机械等)给边坡增加附加荷载,如事先未经详细计算,易形成边坡失稳。
4.防止桩位移和倾斜打桩完毕后基坑开挖,应制订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对于本工程,由于打桩的挤土和动力波的作用,使原处于静平衡状态的地基土遭到破坏。
对砂土甚至会形成砂土液化,地下水大量上升到地表面,原来的地基强度遭到破坏。
对粘性土由于形成很大的挤压应力,孔隙水压力升高,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土的抗剪强度明显降低。
如果打桩后紧接着开挖基坑,由于开挖时的应力释放,再加上挖土高差形成一侧卸荷的侧向推力,土体易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使先打设的桩易产生水平位移。
软土地区施工,这种事故已屡有发生,值得重视。
为此,在群桩基础的桩打设后,宜停留一定时间,并用降水设置预抽地下水,待土中由于打桩积聚的应力有所释放,孔隙水压力有所降低,被扰动的土体重新固结后,再开挖基坑土方。
而且土方的开挖宜均匀、分层,尽量减少开挖时的土压力差,以保证桩位正确和边坡稳定。
5.工程桩的保护管桩保护要换成小挖掘机;基底以下300要人工清理;桩顶以下开挖要有专人指挥,开挖不得碰桩。
开挖方向要与桩的行或列方向一致.(1)采用机械大开挖至实际桩顶标高以上300mm后人工清土;(2)凡桩净间距大于1.0m采用小钩机开挖;(3)其余部位采用人工清土;(4)为防止雨水侵泡地基,土方开挖后,及时施工,尽量减少土体变形。
在垫层准备施工前再人工清除上部100mm地基土;(5)基坑开挖必须分层分段开挖,严禁超挖;(6)每次每段开挖长度不超过20m,实施分层分段跳挖施工,先开挖周边土体,出现紧急情况时便于回填反压。
土钉注浆,挂网完毕二--三天达到一定强度后方能进行下一层开挖。
(7)基坑开挖过程中做好坡顶坡底及坡面的地下水排水工作。
在雨期施工前应检查现场的排水系统,做好基坑周边地表水及基坑内积水的排汇和疏导,防止基坑暴露时间过长或被雨水浸泡。
(8)基坑开挖过程中保护好工程桩,一般距离基坑底30cm应人工或采用小钩机开挖;保护好支护体,一般距离支护体30cm 应采人工开挖;保护好管井、排水管、电缆,防止损坏。
设立明显标志并派专人指导挖土。
(9)人工挖到基坑底时可安排凿桩头,并进行载荷试验。
土方开挖阶段的应急预案土方开挖有时会引起围护墙或临近建筑物、管线等产生一些异常现象。
此时需要配合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以免产生大祸。
1.围护墙渗水与漏水土方开挖后支护墙出现渗水或漏水,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会造成土颗粒流失,引起支护墙背地面沉陷甚至支护结构坍塌。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渗水或漏水应及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可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
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方法。
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围护墙上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墙体进入墙背土体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围护墙的薄弱处用防水混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混凝土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
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面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
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出即可。
对渗、漏水量很大的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墙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500~1000mm,在支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
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浆液中应掺入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