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有
X=70,即该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的原始分数是 70 分。 16. 在回归分析中,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比例叫做( )。 A. 回归系数 B. 确定系数 C. 变异系数 D. 复相关系数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B 【解析】 A 项,回归地说,表示 自变量 x 对因变量 y 影响大小的参数。B 项,确定系数是指纳入模型的自变量所 解释的因变量的方差占其总方差的比例,也可以看作回归模型对因变量的预测能 力,是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度量。C 项,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相对标准差 等,它是一对差异变量,是指标准差占均数的百分比,用 cv 来表示,
B. 顺应 C. 强化 D. 同化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D 【解析】 在有意义学习中,特别是概念和命题的学习,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 这些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 动精神,即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 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10. 贾德根据水下打靶实验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 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 概括原理说 D. 关系转移说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C 【解析】 贾德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他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 A, B 两组练习水中打靶。对 A 组被试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 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 中目标增加水中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 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 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 用水下打靶实验说明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 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学习者在 A 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者全部 地运用到 B 活动的学习中。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 11.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 A. 定势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D 【解析】 A 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B 项,近 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的现象。 C 项,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 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的现象。D 项,首因效应是指个人记忆材料时,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的现象。
A 项,气氛效应是指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产 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B 项,地板效 应又称低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 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C 项,酝酿效应是指解决问题过 程中,经过长时间的紧张的思索之后,仍未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但是当你稍稍 休息后,突然找到了答案。D 项,定势效应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 活动的准备状态。 4. 在解决问题时,反应慢但准确性高的认知风格是( )。 A. 沉思型 B. 冲动型 C. 场独立性 D. 场依存性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A 【解析】 A 项,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 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B 项,冲 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 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 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C 项,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 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 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D 项,场依存性 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 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5.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 )。 A. 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B. 开始具有延迟模仿能力 C. 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D. 可以完成液体守恒任务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D 【解析】 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 算阶段(2~6、7 岁)、具体运算阶段(6、7 岁~11、12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 (11、12 岁~14、15 岁)。其中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 概念。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 12 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 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 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6. 在弗洛依德看来,“自我理想”属于( )。 A. 本我 B. 自我
12. 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 )。 A. 本能理论 B. 挫折侵犯理论 C. 去个性化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B 【解析】 A 项,侵犯的本能理论是由习性学家洛伦茨提出的。B 项,武器效应是指情境中 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 现象。伯科威茨引入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挫折 -攻击说进行了修正。伯科威茨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是令人讨厌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这种挫折产生 的消极情感,如愤怒,确实能够引起最初的攻击的倾向和准备性,但会不会产生 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刀枪)的认知等一系列因素。C 项,去 个性化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D 项,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13. 已知一个班级全体学生数学、物理两门课程考试成绩的排名次序,要描述数 学、物理成绩的相关程度,应计算( )。 A. 积差相关 B. 点二列相关 C. 二列相关 D.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D 【解析】 A 项,积差相关是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也是揭示两个变量 线性相关方向和程度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用于计算积差相关系数的数据资 料,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①要求成对的数据,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 种不同的观测值。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即正态双变量,至少两 个变量服从的分布应是接近正态的单峰分布。③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 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线性的。B 项,点二列相 关的一列变量是连续变量(等距或等比变量),另一列是真实二分称名变量(如 男和女,对与错等)。C 项,二列相关的两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 变量被人为地划分成二分变量。D 项,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主要用于解决称名数据 和顺序数据相关的问题。适用于两列变量,而且具有等级变量性质具有线性关系 的资料。学生物理、数学的成绩排名,属于顺序数据。 14. 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A. 1 和 0 B. 0 和 1 C. 1 和 1 D. 0 和 0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B 【解析】 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 Z 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根据 Z 分数的性质可 知,标准正态分布的μ=0,σ2=1。标准正态分布通常写作 N(0,1)正态分 布,它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这两个参数分别为 0 与 1。 15. 一次语文考试的全班平均分为 67,标准差为 6,某同学成绩的标准分数为 0.5,该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的原始分数是( )。 A. 60 分 B. 67 分 C. 70 分 D. 73 分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公式
2017 年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历年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为(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幂函数关系 D. 对数函数关系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B 【解析】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 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 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 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 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2. 以语义编码为主的记忆类型是( )。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 内隐记忆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C 【解析】 A 项,瞬时记忆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B 项,短时记忆的编码方 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C 项,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按语义类别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 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进行归类。②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借助 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 它成为便于存储的东西。③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如果既不能分类也 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个体会倾向于采取主观组织对材料进行加工。 3.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无法解决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后,反而可能 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 )。 A. 气氛效应 B. 地板效应 C. 酝酿效应 D. 定势效应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C 【解析】
C. 超我 D. 本能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C 【解析】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 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 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 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 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 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 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7. 在实验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称为( )。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因变量 D. 无关变量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A 【解析】 A 项,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它是指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 心理的变化。B 项,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是指除了实验规定 的自变量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C 项,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 是指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D 项,无关变量即控制 变量。 8. 在次数分布中处于 50%位置上的数值称为( )。 A. 中数 B. 平均数 C. 众数 D. 标准分数 视频讲解 隐藏答案 收藏 标记 反馈 【答案】 A 【解析】 A 项,中数是指将一组数据中高分的一半与低分的另一半区分开来,高出中数分 数的数量与低于它分数的数量相等。B 项,平均数是指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 数所得的商数,其公式为 M=(∑X)/N,M 代表平均数,X 是单个的分数,∑(希 腊字母 sigma)表示把它后面的内容加在一起,N 则是所有分数的个数。C 项,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比其他数出现次数都要多的数值。D 项,标准分数是指将原 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数值。 9.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 )。 A. 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