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08金融四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08金融四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题目(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分析小组成员:梁东平、张哲明年级:0 8级班级:金融(4)班2011年5月7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08金融4班梁东平 0801010426 ;张哲明)内容摘要:财务造假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人们非常熟悉、在当今非常流行的话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财务造假丑闻频频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当前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诚信危机等可以说都是财务造假的结果。

财务造假广泛存在,手段多种多样,给国家和广大投资者带来的危害、损失不可估量。

该文是在分析财务造假的背景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财务造假形成的主要手段进行总结和提炼,针对这些造假的手段,笔者尝试提出财务造假治理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成因手段防治一、财务造假概念根据全美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的定义,财务造假就是“公司在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中,由于故意的或轻率的行为,无论是虚报或漏列,结果导致重大的误导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通俗的说来,只要你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做账,都叫作假。

但是,实际过程中,由于准则的规定,如果全部按照准则中去做,由于很多的发票回单都是非正规性的,税前是不许抵扣的,将给企业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采取首发是,控制成本,降低利润,本质也就是造假。

总的来说,造假就是做假证,假账,假表等等。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分析(一)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数量占5%的大股东控制了70-85%的股权,这些股权多数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并且国有股东还存在缺位的情况,所以不少大股东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并不十分关心。

而对于数量占95%,却只拥有15-30%股权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不少人觉得股票收益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炒作机会,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就行,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他们也往往采取姑息的态度。

而若连上市公司的股东都不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那么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只是应付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即缺乏真正的审计需求者,这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自己查自己”。

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一些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一言堂),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决定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

受托审计变成由管理层(或董事会)聘请注册会计师来审计和监督自己的行为。

这样便存在很大的作假空间,为管理者(或董事会)大开作假的方便之门。

(三)信息不对称为造假提供了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比股东及监管部门掌握更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为经营者进行财务造假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涉及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相当多的经营者采用虚增资产、虚构经济业务或利用关联方关系、资产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任意调节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作假的成本太低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还不够,违法成本实际很低。

相关的民事索赔也能让其感觉到痛,但痛的不够狠,好了伤疤又会忘了痛”。

在上市公司这些大财主眼中,财务作假这种低成本、高收入的“产品”应该尽量“生产”,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

(五)外部监督制度的缺陷。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高层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公司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

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

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段(一)收入的调整上市公司的收入调整是其财务造假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收入造假主要有以下方式:1、虚构收入。

有几种方法,一是产品不出库,但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二)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四)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对于重大事项的及时披露是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从2001被处罚或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违规事实来看,被隐瞒或不及时披露的重大事项主要是以下几类:委托理财,关联方交易(尤其是大股东占用资金),担保,诉讼。

上市公司对这些重大事项秘而不宣,使投资者对公司缺乏足够的认识而面临投资风险。

(五)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2、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六)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1、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2、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

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识别方法(一)、应交税金余额巨大,且逐年增加,或突然减少。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纳税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一般来说,企业欠税时间不应超过三个月,换句话说,企业会计报表的应交税金余额顶多是近三个月的,因此其余额不应太大,。

表一该公司05 年支付税费只有24 万元,但其所得税费用高达228 万元;05 年度支付税费276 万元,但所得税费用是538 万元,应交税金05 年末761 万元,06 年末增加至1228 万元,05、06 年两年所得税费用766 万元,但这两年支付税费总额只有300 万元,很显然,05、06 年及以前年度存在重大偷税行为。

假设06 年末应交税费中有1000 万元是企业所得税,按照15%税率计算,该公司06 年度及以前隐瞒利润高达6667 万元,这还是保守估计(二)现金流异常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

将企业的盈利状况同现金流状况对比,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质量,如果企业通过虚增收入来包装利润,则虚增的收入很可能无法收回,导致企业的利润很高,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却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

案例:2009年11月16日晚间,时隔两年后,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对于夏新电子的处罚决定,对其罚款60万元,对时任董事长苏振明、时任总裁李晓忠、时任副总裁黄智辉3人警告,并分别罚款10万元。

证监会处罚的原因是夏新电子2006年虚增利润4077万、将银行承兑汇票擅自披露为商业承兑汇票等多项违规。

具体的手法是将2006年度销售,2007年1-3月份退回的产品,冲减200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3142.4万元和成本1821.2万元,虚增利润1321.1万元。

同时,夏新电子除2006年年报已预提的返利价保金额外,还与客户确认、应归属于2006年度的部分返利价保2756.1万元,未以计提,再虚增利润2756.19万元。

两项合计虚增利润4077万元。

而对此,夏新电子只认为是在会计上的收入确定方法的差异所致。

(三)毛利率畸高一般而言,同样的产品的毛利率不应差别太大,尤其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或经营所在地邻近的企业。

毛利率高无非是由于企业产品的价格较高或成本较低,因此其手法无非是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

如ST银广夏(7.00,0.00,0.00%)、蓝田股份、东方电子(5.10,0.07,1.39%),其从事的业务一般(如银广夏、蓝田股份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东方电子在电网自动控制领域并不是最一流的公司),但它们税后的利润率却曾连续多年达到20%、30%,甚至40%,这样的利润率世界上恐怕只有微软等几家公司才能达到。

(四)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企业如频繁变化对子公司的持股数量,有可能说明企业想通过变化合并报表范围或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的范围,增加盈利额或使报表好看。

当子公司亏损时,则减少持股数量,以减少亏损额。

企业也有可能利用子公司造假,以便达到在融资标准或其他盈利目标。

六、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治对策(一)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

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这要求会计人员应提高会计诚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净化社会环境。

(二)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财务造假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企业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当财务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企业很难不产生造假的冲动。

因此,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无疑是遏制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

(三)完善会计规则,减少操纵空间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先后制订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的执行,基本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抑制了会计蓄意造假的现象,但会计规则自身的漏洞给财务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