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走进大自然(共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甚至爱上自然。

2、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

3、让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4、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爱上本学科。

【教具】PPT【教学过程】一、课堂常规:1、师生问好,坐姿规范,保证课堂高效进行。

2、学生点到,安全第一。

二、课堂进行时:翻开书本,读标题:走进大自然。

问:什么是大自然?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点名回答。

师: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研究大自然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

问:我是不是大自然?生争议中。

师:简单的叙说地球的产生,人类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

问:大自然诞生人类,说明它是尊重人类的行为,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应该尊重大自然呢?生翻开书本看第2、3页(3分钟左右)问:河水是从哪里来?问:花儿是不是都有香味的?(答:当然不是,地球上有2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但能散发出香味的只占有一小部分,有的花还很臭呢,比如说鱼腥草等。

)问:书上还有什么?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师:瀑布,解释瀑布的形成以及世界著名的几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

茶花:别名叫做山茶花,颜色有红、百、紫、黄等颜色,甚至有彩色的。

属于“十大名花”中的第八,世界名贵花木之一。

品种多达2000种,中国有其中的300多种。

翠鸟:吃鱼和甲壳类等多种昆虫,世界上有15种,中国仅有3种,分别是:班头、蓝耳、普通三类。

珊瑚:是一种动物,可用作装饰品,也可以药用。

鱼:现在大约有32000多种,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适当给孩子带入脊椎动物的定义,但不要太深)。

吃鱼可以健脑、补钙、养血、防畸变等。

特殊的鱼有:世界上最快的是旗鱼;会飞的鱼是燕鳐鱼;会走路的鱼是龟壳攀鲈;会发声的鱼有康吉鲤、电鲶、箱鲀、海马等;会发电的鱼有电鳝、电鲶、电鳗。

电鳐等;会发光的鱼有:带鱼、龙头鱼、烛光鱼等。

世界十大天然石拱:美国——虹桥(世界最大)、德里克特拱门英国——杜德尔门中国——仙人桥、阳朔月亮山、西普顿石拱门法国——普安特石拱桥澳大利亚——伦敦拱马其他——蔚蓝之窗猪笼草:野生的共有170多种,广东只有一种,园艺种有1000多种。

火山: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

分类:活火山——指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旺盛时期死火山——指曾经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

三、小结:【布置作业】1、巩固今天所学。

2、与家长和朋友分享今天所学。

3、查找有关星星的故事。

【板书设计】1.走进大自然一、大自然:二:瀑布:茶花:翠鸟珊瑚:鱼:天然石拱:火山:教学反思:第二课《我有好奇心》教学目标: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探究的乐趣。

2、了解温室里的石头、自然中的鸟儿、蜻蜓、彩虹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感到好奇。

4、通过对温室里奇怪的“石头”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温室里的石头、自然中的鸟儿、蜻蜓、彩虹和其他。

难点:通过对温室里奇怪的“石头”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出质疑1、课件出示《温室里奇怪的石头》图片,引导学生质疑。

2、孩子们,知道吗?当你在对这幅图片提出疑问的时候,你就觉得好奇了。

二、细心观察,说说稀奇事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看课件(课件出示:宝贵的好奇心)板书:好奇心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宝贵的好奇心,那么我们身边有那些现象会让我们好奇呢?(1)师课件出示课前收集的奇怪事:1、蜗牛遇到盐巴会变成水2、鳄鱼吃饭的时候会掉眼泪3、把蚯蚓切成两段,它不会死,反而两端还会重新长出来三、讲故事,感受名人的好奇心1、师给孩子们讲爱迪生的故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讲下面名人(课前收集)故事,感受名人的好奇心。

(1)摩尔根——在抽屉里养一窝小老鼠会怎样?(2)李四光——这里为什么会有一块几丈见方的大石头呢?(3)鲁班——茅草为什么会割破手指呢?(4)达尔文————甲虫能吃吗?四、读名人名言五、活动1、2:打开课本第4页。

温室里为什么要种一盆石头?(3)汇报小结1、美观;2、可以如果植物的花粉传递到那盆石头里,有可能长出新植物;3、。

生石花是番杏科生石花属多肉植物的总称,茎很短。

3-4年生的生石花秋季从对生叶的中间缝隙中开出黄、白、粉等色花朵,多在下午开放,傍晚闭合,次日午后又开,单朵花可开3-7天。

开花时花朵几乎将整个植株都盖住。

异株授粉花谢后结出果实,可收获非常细小的种子。

说说自己身边奇怪的事:1、蜻蜓有几只脚呢?2、鸟儿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3、什么时候能见到彩虹?4、……小结:希望你们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能记住这些名人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

因为他们就是对这些寻常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作业布置 1、记住爱迪生等伟大发明家的发现; 2、选择身边的某一样物品或者是现象提出你的问题,在问题卡片上完成。

七、课堂回顾(2分钟)用心观察——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实践探索——发明家板书设计我有好奇心是创造的动力第一步提出问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我们来观察教学目标:(1)知道并简单的认识眼、耳、鼻、舌都是感觉器官。

(2)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身边的物体。

(3)学会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感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感觉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PPT、水果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我们的感觉器官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进行观察教师讲解:这是一幅西红柿的图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

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质疑:你能发现图中哪些西红柿成熟了吗?它们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你是用身体的哪个器官发现的)学生汇报师展示眼睛的图片资料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师引导学生说出西红柿的味道,进而引出舌头这个感觉器官师展示舌头的图片资料并进行简单的介绍提醒学生注意:未知的物品不要随意闻和尝。

继续展示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认识鼻子和耳朵的简单特征师小结:通过师生齐回答巩固每个感觉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活动2:观察香瓜教师引导提问:师通过四个小组分别:眼睛、鼻子、耳朵和舌头来观察香瓜的外观、气味和味道特征学生结合上面学会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香瓜的特征。

教学总结: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每个不同的感觉器官都用不同的作用。

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有多种方法和手段。

再次强调,对于我们熟悉的、没有任何危害性的物体,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否则将可能会对自身造成危害。

布置作业:(1)和父母一起学习“皮肤”这个感觉器官的特征和作用(2)和父母分享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板书:我们来观察感觉器官有:眼睛舌头鼻子耳朵......教学后记:第四课《学会运用工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会运用工具”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认识大自然”单元中的第4课。

通过第3课的学习,教科书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并尝试用各种感觉器官感觉身边的各种物体,然后再综合利用各个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事物更多的外部形态特征。

在这节课中,教科书利用情境创设提示学生借助工具观察物体,这样可以观察得更细致,再让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学会记录自己的发现,丰富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 1是用放大镜观察。

本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以模仿的方式跟教师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尝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活动2边观察边记录,是指导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一种物体,比较使用放大镜观察与肉眼观察的差异,并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的能力。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学会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为后续科学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延续上一课的内容,本节课活动主要的科学研究技能还是观察,有所区别的是本课是运用工具(放大镜)进行观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听说过放大镜,但使用放大镜的经验比较少,本课也是学生初次接触观察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等直观的方式展示放大镜的使用规范。

同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放大镜时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强调“爱护放大镜”以及“禁止用放大镜看太阳”等教育。

对于放大镜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以体验活动为主,通过不断的使用领悟到放大镜可以放大细节,观察物体更清晰等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1)知道借助工具有助于观察和认识事物。

(2)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4)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观察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

(5)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教学难点: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五、教学准备分小组准备、每人一份:放大镜1个、花朵一支、较小物体一个、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材料:课件、花朵一支、放大镜一个。

六、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第6课《美味的水果》教学教学目标:1、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不同的感受。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各种水果(水果图片)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

师: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谜语,看看哪位聪明的孩子能猜出来?师:真不错,这两个谜语都是有关水果的,你还能说说其它关于水果的谜语吗?学生四人小组自由猜、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活动。

发问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游戏、同感知,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猜迹的过程中强化对水果外形特点的认识与回忆。

)二、新授。

1、观察和比较水果的外形和色彩。

师出示各种各样的水果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这些水果你认识吗?你能说说它的外形和颜色吗?生1:这是梨子,它是黄色的,像葫芦一样。

生2:这是西瓜,它是绿色的,是圆圆的。

生3:它是葡萄,像珠珠一样,是紫色的。

……(点拨学生观察物体的途径)2、观察和比较水果的内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