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

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

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

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临床表现1.急性起病。

2.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或咽痛,继之出现喷嚏、流涕、鼻塞、咳嗽。

3.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

4.鼻、咽、喉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4.并发症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口服板蓝根冲剂、复方感冒灵、蓝芩口服液、清开灵等及对症治疗为主。

2.有中度发热的病人可肌肉注射病毒唑或双黄连注射液。

3.合并细菌感染者口服复方新诺明或肌注青霉素治疗,高龄及病情严重者可以静脉使用1~2代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以选用喹诺酮类。

4.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快速产生细胞抗病毒作用,使临床情况好转;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

疾病描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症状体征注意发热、头痛、咽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

体检:注意上呼吸道局部炎症改变及眼部表现。

注意心音强弱及心律有无异常。

疾病病因注意受凉、淋雨等诱因,有无感冒流行及与感冒患者接触史。

诊断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方案1.对症治疗。

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阿司匹林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

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

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

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30-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苏黄胶囊2#,2~3次/d。

2.明确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

外感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香苏饮等;外感风热,可选用银翘,桑菊饮、清开灵等。

4.降温及镇静。

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35%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或口服阿司匹林每次5~lOmg/kg,或口服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

高热烦躁者给退热剂的同时应给予苯巴比妥以防止惊厥的发生。

5.鼻塞。

可在进食前或睡前用0.5%麻黄素滴鼻。

用药前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每次每侧鼻孔滴入1~2滴,可减轻鼻粘膜充血肿胀,使呼吸道通畅。

疾病预防感冒流行时,住房可用食醋消毒。

用药安全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环境因素:1、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不良:如住处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阳光不足、家长吸烟、护理不周以及呼儿平日缺乏锻烁防御功能更低下。

2、气候骤变,如寒冷易引起鼻部粘膜舒缩功能紊乱,有利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炎症,由于气管常同时受累,故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微生物病原体与上呼吸道感染类似。

常见病毒为腺病毒、流感病毒(甲、乙)、冠状病毒、鼻病毒、单纯疤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来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明显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亦较多见。

(二)物理、化学因素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氯气等)的吸人,均可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引起急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过敏反应常见的吸人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动物毛皮排泄物;或对细菌蛋白质的过敏,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内的移行均可引起气管-支气管急性炎症反应。

【病理】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伴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黏液腺体肥大增生。

合并细菌感染时,分泌物呈脓性。

【临床表现】(一)症状起病较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

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二)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以在两肺听到散在干、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可伴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X线胸片检查大多为肺纹理增强。

少数无异常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哆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病毒和细菌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一)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明显,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

流行病史、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

肺部无异常体征。

胸部X线正常。

(三)其他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多种疾病可表现为类似的咳嗽咳痰表现,应详细检查,以资鉴别。

【治疗】(一)一般治疗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常变换体位,多饮水,使呼吸道分泌物易咳出。

(二)控制感染由于病原菌多为病毒,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有细菌感染证据(如痰培养、白血病及中性粒细胞计数、CRP增高等)时应及时使用。

可以首选新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亦可选用一/二头孢菌素类药物。

一般患者口服抗菌药物即可,高龄、免疫功能减退者及症状较重者可静脉滴注给药,少数患者需要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指导用药。

(三)对症治疗应使痰易于咳出,故不用镇咳剂。

1.化痰止咳:如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或盐酸氨溴索、溴己新(必嗽平)、肺力咳合剂等,也可雾化帮助祛痰。

2.止喘: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等。

喘息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雾化布地奈德或口服强的松3-5天。

3.抗过敏:使用抗过敏药物科缓解支气管炎症性分泌和支气管痉挛。

【预防】增强体质,避免劳累,防止感冒。

改善生活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清除鼻、咽、喉等部位的病灶。

鉴于高龄患者预期寿命的有限以及某些诊疗方法可能增加患者的风险和痛苦,采取相应诊疗时需要充分听取患者的意见。

败血症败血症是指各种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严重毒血症和全身性感染。

常有高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败血症病死率仍相当高,平均30%-40%。

近20年来,由于各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器官的移植、肾上腺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使机体和细菌之间的互相关系有了很大变化,而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无明显下降。

【诊断】1.感染来源:主要是继发于病人的局部炎症。

2.易感人群:全身健康与免疫功能低下者。

一.临床表现原发局部的炎症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有发热、畏寒与皮疹等。

高热、寒战是败血症常见的症状,以弛张热和间歇热多见,少数为稽留热,G-杆菌可有双峰热;寒战发热发作时间不规则,可出现皮疹和消化道症状。

过度换气是败血症的早期的体征,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的表现。

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与DIC。

迁徙性炎症:随病原的种类与病情轻重而不同。

各种病原败血症的特点(1)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原发病灶多为皮肤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织炎,或原发性肺炎。

2.部分病人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3.迁徙性损害是金葡菌败血症的特点,常有血源性金葡菌肺炎,咳嗽轻、痰少。

可伴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

可有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

皮肤浅表性小脓疱,散见于躯干,软组织脓肿形成。

可有骨髓炎、肝脓肿与化脓性脑膜炎。

还可以引起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患者多先有心脏瓣膜损害,反复出现栓塞现象,血培养阳性。

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有赘生物。

(2)表葡菌败血症:医院内感染中表葡菌败血症的发病率相当高,常见于体内异物留置者如留置静脉导管或严重基础疾患病人进行手术是,该菌侵入发生败血症。

(3)肺炎链球菌败血症现在已少见。

(4)肠球菌败血症:主要是医院感染,其原发病灶多为胃肠道感染,腹腔感染与泌尿道感染。

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5)大肠杆菌败血症:其原发感染灶多为患脓性胆管炎,肝脓肿、肠炎,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肾盂肾炎,产道感染等,除原发感染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严重的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见。

(6)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此菌有荚膜,毒力强。

病情与大肠杆菌相似。

高热、寒战和大汗,多为弛张热和双峰热,但多较重。

可有迁徙性薄壁脓肿。

(7)铜绿假单胞杆菌败血症:多发生于严重基础疾患病人,接受广谱抗生素与手术治疗者。

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临床表现较一般G-杆菌败血症凶险,可有特征性中心性坏死性皮疹、休克、DIC、黄疸等,病死率高达63%-90%。

(8)厌氧菌败血症:最常见为脆弱类杆菌,其次为消化球菌,真杆菌和黑色素类杆菌等。

所产生的外毒素可导致溶血、黄疸、发热、血红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还有脓毒血性静脉炎和血栓脱落形成的迁徙性化脓灶,其农业有特殊腐臭甜味。

(9)真菌败血症:常见于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后的内源性感染以及静脉插管输液、透析疗法、肿瘤、血液病化疗者,常见的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尤其白色念珠菌更多见,临床表现:1.由原发的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治疗未愈或有加重者.2.发热的基础上出现阵发性高热;3.全身可有多发小脓肿。

确诊主要靠血培养。

2.特殊类型败血症(1)烧伤后败血症:常混合感染。

常见病原菌为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其它条件致病菌或真菌。

耐药的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常是其顽固的病原菌。

临床表现较一般的败血症中,高热、寒战或不规则热。

常有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与胃扩张。

迁徙性炎症与凝重也常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