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

谋划。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

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

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惧有伏.焉:埋伏。

望其旗靡.:倒下。

故逐..之:所以。

追赶。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听从,服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3、曹刿请见.(接见)4、又何间.焉(参与)乃入见.(拜见)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何以.战(凭借、靠。

) 6、必以信. ( 实情 )必以.分人 ( 把) 小信.未孚 ( 信用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2、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空隙,间隔等。

4、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关押犯人的监牢。

5、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常用义安定。

五、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态度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表明庄公始有所悟(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的句10、和毛泽东“敌疲我打”,《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战术相近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表现曹刿作战时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句子是:未可、可矣。

14、表现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敌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6、敌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7、曹刿认为攻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

18、曹刿认为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

19、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0、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问答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1)交代战争时间。

(2)作战双方齐鲁两国。

(3)战争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百姓对这场战争的冷漠,民不愿与官谋划,以及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3、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的目的是什么?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忱的。

军事上的深谋远虑。

4、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5、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1)“鄙”的特点。

(2)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神灵上,而不知道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6. 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

7、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1)认为居高位, 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8、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曹刿请见的原因,写出肉食者”鄙”的特点。

(2)本文线索,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衬托曹刿的远谋。

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10、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两次“未可”、“可以”,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时机。

详察敌情。

知己知彼。

11、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军事上把握时机,详察敌情。

1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鲁庄公的“鄙”表现:1)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而把战争寄托在大臣和神的保佑上。

2)战中急躁冒进,不懂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3)战后不知道战争取胜原因。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启发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说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2)战中面对强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把握战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3)战后能深刻分析取胜原因,说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3、分析庄公的形象。

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君主。

政治上鼠目寸光,军事上胸无一策。

战前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和神灵的保佑上----这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急躁冒进,不能详察敌情,把握时机;战后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这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昏庸。

战前能够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战中能听从指挥。

用人不疑。

战后能够虚心询问取胜的原因。

14、分析曹刿的形象。

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

战前,热爱祖国关心国事。

有很强的参与精神,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并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卓越的政治才能;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够胸有成竹,从容镇定,详察敌情,把握时机;在战后充分分析取胜的原因----这些表现说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5、本文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人物,其作用是什么?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在战前、战中、战后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军事上具有卓越才能。

16、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理由。

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一定会取胜,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勇气更为重要。

17、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如、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战前鲁国有取信于民先决条件作为保证,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2)面对大事或者发生变故的时候要学习曹刿的从容镇定。

18、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不鄙,表现在哪里?)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因为他能虚心纳谏,用人不疑,听从指挥,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20、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

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

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2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把握战机,战后总结取胜原因。

2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没有矛盾,孟子主张“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观念,而战争中的“人和”就是其观点的集中体现。

曹“取信于民”也是主张重民意,所以两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23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文中的含义和今义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50字)(1)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获胜的根本,获得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注意观察天象,并善于分析敌情,利用火攻,大败曹军,取得胜利。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