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口号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口号》的内容,具体内容: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起义的口号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真是假《史记...
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起义的口号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真是假
《史记陈涉世家》的章节,里面有一句话:”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堪称是大泽乡的起义口号。
我曾也被这样的口号感动了一番,认为这是被压迫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一次农民起义(我的课本里该就是这么定义的吧)。
然而,时至今日,我对这篇《陈涉世家》开始有些怀疑,因为它与秦出土文物中所记录文字似乎相差太远。
现在就来回顾下《史记陈涉世家》,其中第一段内容如下: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段话是指陈胜,吴广两人的背景。
看得出来,陈胜出生农民,在起义之前某一天种田时,说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陈胜是有抱负的人,在古代,有抱负可以大抵理解为走仕途。
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成为官吏呢?在以往的王国和朝代当然没有,但在秦朝,陈胜这个想法并非完全不可能。
秦,以武拓土,以商鞅之法强国,也只有秦国君王大力宣扬唯才是举,笼络了很多外乡人。
秦有一种非本国官员在本国就任的官吏制度,即客卿制度。
客卿就是以客之道对待位及”卿”的官吏,后来泛指所有非本国人做官的人。
秦国大将司马错(司马迁的祖上),蒙恬及蒙氏一家,商鞅,吕不韦,尉缭,李斯,郑国等等,除此之外,秦对有战功的普通人给予了机会,那就是斩杀敌人,建立军功。
对于一个尚武的国家来说,这样的爵位授予方式无可厚非,能够有力气打仗的普通人在战
场上立下功劳,就可以免除家庭成员的赋税,为自己封官晋爵。
按理,应该是陈胜抱负的正常途径。
在秦朝,最不缺就是打仗,即便是在秦一统六国之后,与匈奴,与百越等地的战争并不少,但陈胜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
根据司马迁《史记》所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普通百姓能看得就是些普通生产耕作的书。
一个只看生产耕作书的人怎么可能会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文绉绉的话?
这先撇开不管,有鸿鹄之志的人,终于有了机会。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去戍边,陈胜当上了屯长,屯长是个什么职位呢?秦国商鞅著作《商君书境内》描述: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
”屯长是军爵,就是说陈胜管理的是五个人。
《陈涉世家》没有提到陈胜是怎么做了屯长的,只是介绍他不再是农民而是屯长了。
现在,让我扒一下陈胜与吴广两人的故乡。
陈胜,阳城人。
阳城是原魏国的属地,魏国亡于公元前225年。
吴广,阳夏人。
阳夏是原楚国的属地,楚国亡于公元前223年。
他们都不是原有的秦国人,两国的亡国时间,距
离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相距10多年。
时间这么近,陈胜那时候发出感慨是在魏国,还是在秦国呢?如果是魏国,那么和秦没有关系,如果是秦国,那好歹也是个小官吏了。
现在,再让我带大家在看看《陈涉世家》第二段,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外将兵。
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大家一直认为秦暴政,所以陈胜,吴广走投无路。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这么看待,因为我们手上曾经只有那么几部汉朝人写的书可以看到秦朝的情况。
直到考古发现了更多的文书,才让一些尘封的事露出了水面。
其中之一,就是1975年12月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了秦朝的《秦十八律》,关于徭役,也有如下的记载。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其得?(也),及诣。
水雨,除兴。
这是什么意思呢?白话文的意思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
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
所征发人数已足,应尽速送抵服役处所。
降雨,可免除本次征发。
这是当年随墓安葬的陪品,陪品的竹简记载的秦律并没有说毫无人情地
要弄死服徭役的人。
竹简记录的日子应该是秦始皇时期,大家可能会质疑秦律是不是有变化?我认为,秦律从秦始皇到胡亥之间并没有大的变化。
因为胡亥刚上台,稳定政局比任何都重要。
如果有大的变化,必然会有记录,而如果秦律越来越严酷,汉朝的史书中一定会有记载。
尤其司马迁的祖上,还是秦国的官吏。
也就是说,秦律可能变化甚微,在徭役上或许没有大变化。
这么看来,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就变得很奇怪。
那么他们所说要去的地方渔阳,那是哪儿呢?渔阳是如今的北京地区,他们去戍边的目的,应该就是修筑或者修葺那边的长城抵御匈奴南下。
这段文里还提到了件事:说大家为扶苏被胡亥杀了而愤愤不满。
一个魏国人,一个楚国人,不知他们对秦朝的皇家更迭有什么不满?而所谓的天下苦秦久矣,更是奇怪一说,难道说陈胜不满鸿鹄之志最后沦落地只能当个屯长?说实话,无论他属于的魏国,还是吴广所在的楚国,他们可能连屯长都不是。
匈奴南下破坏家园,他们却在徘徊不前,多半还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地区条件非常差。
另外,文中还提到百姓不知扶苏已死,那么陈胜吴广是怎么知道的?
再看《陈涉世家》最重要的一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这里的第一句就是说吴广平时对人特别好,大家都很喜欢他。
接着又说上司喝醉的时候,吴广就去劝说。
这段话本是很正常,但为什么我要提出来疑问呢?
劝说别人的时候,该是别人清醒的时候,还是醉了的时候?当然是清醒的时
候。
吴广这是用了激将法激怒上司,让他要杀自己,用此办法来拉拢人心。
可大家是否注意到,如果真的是秦律要惩罚的话,上司又怎么可能有心情喝酒呢?难道是喝闷酒吗?自然不是。
在秦律中,对官员的追责是相当的严苛。
大凡出了问题,都是先追责官员,而工程所用木头也好,砖瓦都要刻上记号用以追责。
要说上司还有心情喝酒,自然不是真话。
极有可能是吴广杀了上司,用上司酒醉不顾大家生死,而且还要杀自己这个劝解的人来堵住悠悠众口,告诉大家不准时到都得死。
加之之前又让装神弄鬼地在鱼肚子里放了”陈胜王”,单纯的人自然就信了。
不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这句话多半是司马迁添加。
既然张楚政权是冒充扶苏,假借楚国已死大将项燕的名义,那又如何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说?那不是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吗?扶苏本就是皇室公子,而项燕也是楚国将相。
既然说自己也可以是王侯将相的命,又何必还要假借别人王侯将相的名呢?
当然,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只是背后的目的却不得而知。
张楚张楚,一个还没有成形的农民起义就开始想着扩张,从开始就不是为了被压迫阶级而去的,他们想做的不过是享受荣华富贵,所以,这场起义并不是亡于松散,而是亡于动机。
不排除是被灭的六国贵族在被
秦灭之后攒动了各种势力谋求独立。
尤其是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始皇去世之后的第二年。
如果是六国残余势力的蛊惑,那么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非正义的战争。
同时,也是对秦实行全国郡县制是否可行的一次拷问。
历史,还有很多的真相因为年代的缘故被掩埋在了尘土之中,我们暂时无法确定当时的场景,但,因为陈胜吴广让六国看到了希望,也让往后的汉朝统治者刘邦看到,如果不让自己人(刘姓皇族)看管好那些好不容易吞并的地盘,那么江山就会如秦朝一样流星闪过。
汉,吸取了教训,刘姓分封,哪怕有块地造反,将都是刘家的天下。
这是汉与秦的区别,也是刘邦从陈胜吴广引发的骚乱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