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语文七下第一单元 4.《孙权劝学》学霸笔记

部编语文七下第一单元 4.《孙权劝学》学霸笔记

第4课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

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有《司马文正公集》。

2.字词(句)清单
(1)生难字 卿(q īng ) 岂(q ǐ) 涉猎(sh è) 孰(sh ú) 遂(su ì) 邪(y é) 更(g ēng )
(2)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3)古今异义 ① 治经为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②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的倒装,译文是: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2)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疑难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从劝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首先要求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既表现
出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孙权
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
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
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地层层劝解。

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
行交谈。

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

他对部将严格要求,
为提高屡立战功的吕蒙的素质,而谆谆教导。

他具有王者
的风范。

(2)文章中心既为劝学,为什么不详写吕蒙学习的具体
情况和通过学习后他的论议的高妙?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通过学习使人发生巨大变化,只要能
表现出这种变化就能突出促进这一变化的动因——学习
的巨大作用。

文章没有铺叙吕蒙学习的具体状况和他的论
议,但通过鲁肃的“大惊”、评价、做法,已非常明显地
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学习促成的。


已能突出学习的重要和功用。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
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
意合。

3.写法借鉴
(1)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
两个片断。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
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
,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
吕蒙借事务多推托。

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

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
,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4.诗文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