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创企业的股权分配方法及参考案例

初创企业的股权分配方法及参考案例

初创企业的股权分配方法及参考案例一些初创团队,尤其是信息相对闭塞并且周围创业人员不多的地区,观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认为出资者就应控股。

其实,股东对公司的贡献价值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价值的结合:资源、执行一、资源资源包含:资金、场地、关系资源、创业的点子、申请中或已取得的专利等等。

这类投入的特点:一旦投入,当下直接成为公司的资产价值。

二、执行执行:执行就是公司的团队(创始人、员工、顾问等)接下来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这类投入的特点:它从零开始而持续发生,随时间不断增加价值。

传统行业因为重要的是资产,大部分员工被当成廉价的劳力,“执行”不被重视。

可是在科技行业,服务行业,或任何以“人才”为主要的公司中,“执行” 的价值常常远超过“资源”。

由于不同行业,资源与执行的比重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最近经常被很多企业家问到有人要投资入股他的公司或计划跟人合伙办新公司的创业者们问到怎么分配股份与股权才合理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认真分析几个合伙人股东以前对公司的贡献价值与将来会对公司贡献的价值了。

分析清楚贡献价值,以此来设置怎么分股份。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画张表,把所有参与者都分析一下他们的贡献,我们就能清楚的设置后面的股份分配了。

我们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怎么具体应用。

案例一:叶总自己在 2016 年1 月自己独资成立了一家商贸公司,经过叶总一年多的辛苦经营,公司注册好了商标,摸索了业务模式,公司业绩正在上升,开始有初步盈利,叶总在这两年多里自己投入了 15 万左右的金钱。

现在公司需要扩展新业务,想投资建立一个小工厂,需要 50 多万的启动资金。

现在有一个投资人愿意投资 10 万元现金入股,但是不参与公司经营,经协商双方约定共同出资 50 万投资公司,叶总出资 40 万,投资人 10 万,公司原先所有投入加对未来前景估值总体估值 50 万,那公司整体估值在 100 万。

请问叶总给这个投资人多少股份合适。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先列表分析。

最终决定投资人投资10 万进入,占公司10的股份,叶总占公司90的股份,等投资人资金到账后,更改公司工商注册资料,把投资人写入公司股东占10股份。

本案例解析:1、估值问题,初创企业估值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的问题,有人容易用以前投资了多少钱来估值公司现在值多少钱,有人容易以公司现在拥有的实物资产来估值公司值多少钱。

这些以单一因素参考的方法都不科学。

最近很多初创企业创业者在问我一个问题,他们的公司怎么估值?都试图想要我给一个科学的参考依据给他,让他们能科学准确的给自己的企业一个估值,更应该说是让他自己心安。

从个人经验来讲。

很多市场上用的估值方法如:风险收益法,净现值法,比较法,内部收益率法,行业估值法,影响力估值法,重置法,等等多种多样,这里我要说的是,要明白这些方法是适合比较成熟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对于初创企业完全不适用,其实很多的初创企业估值就是拍脑门,越早期越是拍脑门。

估值是个艺术活。

为什么初创企业难估值?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衰退期不讲,每一个阶段考察的标准不一样,每一个机构的标准也不一样,但大致可以总结为如下这张图:如图:分为重要性和可量化,一个还没到成熟期的企业,团队依旧是最重要的,而团队/人是最难量化的,而可量化的盈利预测和财务状况重要性是最低的。

初创型企业对人的考察最多,所以在这种矛盾的境地下,市面上的方法都用不上。

首先初创业者要明白,“估值”是“估”出来的大概,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所以最适合初创企业的估值方法,很简单:1、把握一个原则:管“够”而不是“多”,多了需要给投资人的回报也多,增加团队压力,所以要“够”,够用就好。

2、算一下未来 6 到18 个月需要用多少钱,合理地算一下花在什么地方,每个地方多少钱,要预留多少准备金,制成一张表。

3、要融资这么多钱,为此你愿意付出的股份是多少,然后融资额除以出让股份就是你的投前估值了。

4、谈判,最后定出一个合适的价格。

补充:在创业者去融资的时候,考虑完自己最核心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首先你得让投资者有欲望跟你谈价格。

这也是你的估值必须考虑的要素。

因为一个不被投资人认同的估值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所以“估值”是“估”出来的大概,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投资者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就是:回报与风险所以你要去融资,你一定要会讲故事,画大饼,讲未来,说明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有成熟的样板市场才可以融到大钱,当你没有成功的样板市场,那你在去融资前就要好好把自己的创意模型设计好,用科学的数据模型来让投资人看清楚。

让客户看到未来回报。

同时你也要让投资人看清的他的风险,让他感觉到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2、本案例中最后叶总以自己以前对公司的贡献和将来执行会给公司带来的贡献和他自己再投资40 万元现金进入的综合价值,设置占公司90的股份,投资人投资10 万元占10的股份。

只要双方讨价还价博弈一番后,双方都认同这个比例就是合适的。

案例二:罗总,李总,王总三人打算合伙创办一家做整体家装的新公司。

创意想法是罗总提出的,大家都非常有意愿。

罗总自己做定制家具的,主要针对私人客户,现在有一家自己的公司,每年营业额 850 万左右,罗总是一位女士,快 50 岁了,对于新成立这家公司的想法是联合起来可以把生意做的更好,因为自己个人原因,她也不打算成为大股东控股。

自己原有的公司也还要保留继续经营,只是把自己原有公司业务对接到这家新公司里。

李总和王总做整体家装,也接企业工程项目,由于企业工程项目回款慢,所以决定把自己原有的公司合并进这家新公司里转型只做私人家装。

李总和王总自己自己的公司,一年也有上千万营业额。

其中李总想对事业大点,领导能力更强些。

李总在施工方面比较有经验,王总在设计方面比较擅长。

一开始三人想每人出资 100 万成立新公司三人股权也平分,各自也负责自己擅长的板块。

经过股权知识学习,罗总发现平分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的方式,所以想咨询得到一个更为科学的股权比例经行合作。

经过咨询,我们给与建议,让三人选举出李总做董事长,也是大股东。

不过出资改为李总出资200 万元,王总 100 万,罗总 100 万。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先列表分析。

最终决定李总占55的股份,王总占24的股份,罗总占21的股份。

这样公司就有了大股东可以控股,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结构。

本案例解析:1、股权控股问题。

通过这 9 条关键的股权占比线我们就要可以知道,经过我们商量最后决定的比例是有一个大股东占55的,超过了51这个零界线,拥有了公司的控股权。

案例三:甲君和乙君共同创建一家科技行业公司。

这个项目需要极强的专业技术要求。

甲的技术实力很一般,但有钱。

乙技术十分精湛,在行业里有着重要地位与成就。

两人创业,由甲君出资金 1000 万,担任公司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乙君不出资,担任公司 CTO。

这样的公司怎么分配股权呢?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先列表分析。

本案例把公司股票分为两种类型,A 类股为资源股,B 类股为执行股。

规定甲君一开投入 1000 万现金就直接拥有了 A 类股 10 股,之后 4 年内在公司执行,执行满可以拥有 10 股 B 股。

而乙君没有出资也就没有 A 类股,但是乙君的执行更有价值,就规定执行满 4 年拥有 40 股 B 股。

在分股息或上市时,A、B 类股拥有相同的权利。

案例解析:在科技行业,或任何以“人才”为主要资产的公司中,“执行”的价值常常远超过“资源”。

由于特性不同,架构公司股权结构遇到麻烦时,比较好的做法是引入两个角度:不同股权把这资源和执行当做两种贡献分开来看:“资源”的投入,换来的是“A类股”,而“执行”的投入,换来的则是“B类股”。

不同时间理清贡献产生的时间。

例如大部分“资源”的投入,一旦投入后随即转成公司资产,故产生的价值是立即性的;而“执行”的投入,则是随着时间慢慢产生并累积的。

引入这两个角度,会带来莫大好处,并避免许多问题。

我们如下:在第一轮出资时,创办人甲虽然技术实力浅,但是家里有钱,于是投入一千万资金,并担任公司研发工程师,而创办人乙,技术上身经百战,但是家里没钱,于是没有出资,并担任公司 CTO。

此例可以如此规划股权结构:我们定义两种类股:代表“资源”的“A类股票”、以及代表“执行”的“B类股票”。

我们同时也定义“B类股票”的实现时间为四年,按月实现。

这个架构让我们得以如此规划是因为公司成立之际,甲君的投资,立刻获得 10 张“A 类股票”,而往后四年对公司的付出,按月实现,累积达四年,将获得共10 张“B类股票”。

四年后,甲君拥有 10 张A 类股票与 10 张B 类股票,一共20 张股票。

公司成立之际,乙君没有获得“A类股票”,但是往后四年的付出,按月实现,累积达四年,可获得 40 张“B类股票”。

在分股息或上市时,A、B 类股拥有相同的权利。

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入这两个角度后的许多好处,如:在本例中,创办人甲出了所有资金(一千万),四年后却只拥有公司的 1/3 股权(20 除以60)。

当初设立公司时,站在“执行”价值高于“资源”的角度,大家觉得这是合理的。

再补充:假设四年后,公司经营失败,大家决定关掉并清算,而清算资产后,共得两百万。

这结局,应该先追究“执行”方(B 股),而比较相对不关“资源”(A 股)的责任。

所以,这两百万应该优先清算创办人甲当初投资一千万所获得的那 10 张“A类股票”。

术语上,这就是优先清算权的概念。

此例中,在公司成立之际,我们可以定义“A 类股票”相对于“B类股票”,拥有优先清算权。

那么此时,公司清算所得的两百万,将全数归创办人甲。

虽然甲乙都有负责执行,故都有责任,但是当初只有甲放资金进来,只有甲拥有 A 类股,故甲获得优先偿还。

再假设两年后,甲君决定离开公司,那么他该拥有多少股票?由于我们定义“B 类股票”代表“执行”,并分四年按月实现(vest),故此时,甲君将带走 10 张“A类股票”以及 5 张“B类股票”,因为提早两年离开,损失了 5 张未实现的“B类股票”。

假如这家公司开始获利并持续成长,不需要继续融资,那么随着时间,“A 类股票”比例会慢慢被“B类股票”稀释。

在上例中,四年过后,公司必须要再发下四年的股票给甲乙君以及团队。

由于“B类股票”变多了,“A类股票”占全公司股票的比例自然就下降了。

这是合理的,因为这反映了执行方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之际,也获得相对应的报偿。

如果出资者不帮忙执行,那么出资完就不再付出了。

但是执行者,却是随时间一直不断付出,所以当然,就需要持续获得报偿。

从以上说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公司股权应该是一个随时间而持续变动的概念。

很多没有资金的技术创办人,为了觉得要维持掌控权,而一直不愿意融资,导致公司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资金。

其实一但我们把股票分类,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将表决权细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