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流标准化问题的思考物流标准化——一个事关中国物流是发展、是停滞抑或是落后的核心内容。
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中国物流能不能实现标准化,我们需要什么物流标准化?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了人们——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物流标准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
这反映了关心物流产业发展的人们对提高物流或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极大关注。
虽然迄今为止对什么是物流标准化,有没有物流标准化,物流能不能标准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的体系等问题的讨论才刚刚展开,既没有统一的界定,更没有明确的结论,但物流标准化作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服务成本的效用是我们有理由期待和追求的。
物流标准化在发展物流产业的过程中是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何谓物流标准化这是我们讨论物流标准化问题的基础。
1.标准化是有条件的。
标准化不仅是一项制定规则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或状态。
如工业化,铁路电气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流程自动化,作业规范化,农业产业化等,都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已经形成、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一个“化”字,反映了某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处的普遍状态。
所以,标准化往往意味着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各种标准作为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标准化现象的形成要有两个基本的支持条件:一是要有统一的规定——标准;二是所规定的标准要被普遍的采用——实施。
统一规定是实现标准化的必要前提,而普遍采用则是实现标准化的充分保证。
当然,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采用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有条件、有范围,或者是有时效的。
如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海运集装箱标准、铁路集装箱标准;中俄铁路过货要换车架,火车跨铁路局运营要换车头等等。
必须指出,如果缺乏采用标准的制度环境,颁布的标准再多也不会有经济活动的标准化状态。
实际上,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制定(通过协商)、发布(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实施(通过检验)标准的发展过程。
否则标准和标准化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成为“绝对真理”,成为禁锢管理思维和扼杀产业创新的教条。
比如,国际集装箱标准自1978 年以来基本冻结,但实际货运需要更大规格的集装箱,所以出现了非标准的45呎和48呎等长大集装箱。
再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产品技术和环保标准升级也就是市场准入的压力,使得国际市场的开拓受到阻碍。
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现有产品的包装标准与实际物流运作高效化要求相冲突的情况。
但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修订标准可能会比制定标准更难。
标准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2.对传统标准化的反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对产品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以往工业标准化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挑战和反叛。
这已经对依照传统工业标准化体系运营的企业形成挑战,包括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的组织,以及物流管理等。
实际上,伟大的艺术家卓别林先生早在1936 年的《摩登时代》中就以夸张的手法对以生产流水线为代表的标准化的工业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毫无疑问,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的推动力量。
它不仅反映了市场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人的个性化回归的要求。
事实上,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 )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和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 nToffler )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早就预言我们的社会形态已经处于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或信息化社会的转型之中,我们的经济形态已经处于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之中。
作为这类预言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
当然,也有人把这一短暂的IT 狂热现象称为“信息化泡沫”。
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形态的转型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标准来代替老的标准,要用更高级的规则来取代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较低级的规则,要在更细分的市场上来统一标准,包括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分级、升级。
可以说,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全面的标准化创新的压力。
3.传统标准化思维方式在向物流产业延伸。
无庸讳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
比如农业产业化。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带动下,服务业市场,尤其是那些与制造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市场已经觉醒和开放。
近年来,物流业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迅速崛起就是这种觉醒和开放的重要表征之一。
虽然服务业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和产出特性等方面与制造业不同,但标准化无论是作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推动力量,还是作为工业化发展的成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
最典型的标准化成就就是由亨利•福特创建于1913年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汽车生产流水线一一用标准化的生产工艺组织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实际上,从那时以来标准化已经成为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的工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所以,标准化必然要向诸如物流业之类的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并由此提出服务业标准化,或物流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物流标准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4.我们需要物流标准化。
从理想的物流标准化状态来说,所有的企业和组织,或特定产品的供应链成员单位都采用一个标准来设计产品和参与物流的运作和管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一体化运作,并实现社会生产成本的节约。
比如,以托盘标准为基础设计产品外形和包装,统一集装箱标准,周转箱的标准,仓库设计标准,搬运设备标准,车辆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桥梁涵洞标准,以至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规格标准等。
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不仅现有托盘标准还没有统一,而且还有许多非托盘货和非适箱货的存在,除非产品和服务本身向品种单一化和结构简单化方向回归。
显然,要用一个物流标准体系来规范所有的物流运作恐怕是不可能的。
同样,要用一个物流标准体系来涵盖所有参与物流运作的从基础设施到设备工具,从信息管理到服务流程的标准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企图“一网打尽”的结果。
同样,物流标准化也不可能“一标到底”。
无论如何,物流标准化绝对不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物流化。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物流标准化呢?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物流标准化应当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就意味着多元化和多样化。
从微观的意义上来说,物流标准化就是物流企业和其他组织普遍采用各种新的标准(可能是物流标准,也可能是其他标准)来组织物流运作和规范服务行为的过程。
普遍就意味着统一的状态。
但这种统一乃是“乱石铺路”的统一。
物流标准化应该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这样一种状态:物流服务过程依据客户的货物特性和服务要求,普遍采用标准的设备、标准的工具、标准的流程、标准的技能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的差别化的服务。
物流企业(3PL)和货主企业(发货人)普遍对采用各种标准来组织物流服务运作和规范物流服务行为达成共识。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物流标准化工作将要面对的是潜在的和无形的物流服务问题。
建立物流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工作难度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大得多,因为我们可能在追求物流产业的理想运行状态。
物流标准为谁而定技术标准是用来约束产品的。
如《辞海》1980 年版对标准化的解释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工业化社会产品经济的烙印:标准化是“对工业产品或零件、部件的类型、性能、尺寸、所用材料、工艺装备、技术文件的符号与代号等加以统一规定,并予以实施的一项技术措施。
采用这样的技术措施,就可以获得简化产品品种和规格,加快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零部件的互换性,降低产品成本”。
显然,在制造业,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对产品的规范以及对这类规范的延伸来约束企业和人的行为,如某某岗位职责,某某行为准则,某某操作规程等。
那么,物流标准是用来约束谁的呢?如果没有明确的约束对象,所谓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实施就会成为无的放矢。
1.物流标准应当是有限范围的。
众所周知,物流服务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物与人(货物与货主,货物与3PL等)、物与物(货物与运载工具,货物与储存设施等)、人与人(发货人与3PL,3PL与发货人的客户,3PL与3P L 等)、物与环境(易燃、易爆、有毒、放射等)和人与环境(3PL与物流产业政策,发货人和3PL与经济和贸易环境等)的密切互动。
显然,我们不可能将物流标准的范围不加限制地扩大。
既不可能对所有参与物流服务互动的主体和客体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物流标准设计产品和参与物流运作;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分别规定参与物流互动的条件和行为规范;更不可能要求发货人为了购买(外包)物流服务而要改变自己的产品和行为标准来适应所谓物流的标准。
换句话说,如果由于制定物流标准而在实际上形成对发货人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的要求;或者要求有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制造商改变其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规格参数,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无论是运动中的货物及其包装,还是参与物流服务的设备、设施和工具,其性能和规格首先是由它自身的功能、安全和寿命等技术经济参数决定的。
比如,在运输车辆的配置方面,物流产业能够做也是应该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服务要求制定有关车辆设备的选型标准,对参与物流运作的车辆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而不是去制定(或纳入)车辆本身的技术经济参数标准,更不可能去制定(或纳入)车辆行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准。
即使是专用物流车辆的改装,也肯定要考虑并服从车辆自身运行的技术和安全标准,如车身的长度、高度、和制动性能标准等。
再如,我们一直因作为物流标准化重要技术基础的托盘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感到苦恼。
我国推荐标准有四种规格尺寸:1200x1000;1200x800;1140x1140;1219x 1016,这本身就说明大范围的统一托盘标准有难度。
在烟草行业普遍使用的是1 300x1000的托盘,这当然与卷烟产品的外包装尺寸有关。
至于国际上各种用途的托盘更是五花八门。
还有,集装运输是一个典型的货运技术。
集装箱的标准化同样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但是,经常受到诟病的是:由于海运集装箱与铁路集装箱和空运集装箱的“标准不统一”,造成多式联运过程中的多次拆装箱,因此造成货运成本增加云云。
这恐怕是对集装箱标准化问题的误解。
因为这些集装箱是直接依附于特定运输设备的集装运输工具。
对卡车,火车和飞机来说,这些集装箱是它们各自专用的配套运输工具,所以首先必须与其运载设备的技术经济参数相匹配。
最典型的空运集装箱是根据飞机货舱的形状设计的,以保证货舱有限空间的最大装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