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

物流标准化现状分析首先我们讲到的是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与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物流标准化的作用又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总结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可以统一国内物流概念。

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

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

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二、可以规范物流企业。

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也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

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三、可以提高物流效率。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

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医药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四、可以使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发展目光集中到我国。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受到来自国外物流公司的冲击。

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国内的专业化物流公司和商业企业配送中心渐成气候,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也在物流配送方面有所动作。

随着物流产业基础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始启动。

今年,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策划出台了《物流术语》(以下简称《术语》),用以完善和规范物流产业的理论基础和合同用语,然而这个初衷的落实并不顺利,不少企业认为《术语》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一些专家也对《术语》中的定义提出不同意见。

这些让人不得不进行反思,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抱着这个问题,记者目前走访了一些走在标准化建设前沿的物流界人士。

关于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张成海作了如下的概括:首先,尽管我国建立了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严重问题。

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应用正确率不足15%。

其次,缺乏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如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货架的尺寸等无法配套使用。

其中托盘标准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我国的物流企业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韩标准,还有的干脆自己定义,由于与产品包装箱尺寸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

再次,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落实后盲目前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一次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组织的调查中,在234家工商企业中,仅有6家与贸易伙伴的数据一致,占2.6%,严重影响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的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的运作。

在实际操作中,最尴尬的问题莫过于有标准而得不到承认和推广。

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深刻揭示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的现状。

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会长丁俊发谈到这个话题时表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体制性障碍是关键因素,表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

供应链管理要通过信息网络系统把物流资源加以整合,而目前这些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市场里面去,是由各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的。

另外一个体制性障碍就是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状况,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的专业细分,但现在分离进程非常缓慢,很多工厂都依赖自己的仓库和车队,使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破损率极高,这都是体制性障碍。

除此之外,物流人才匮乏、多元化投资环境发育不成熟等因素,也制约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

部门分割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资源管理的体制性障碍直接造成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落后。

尽管国家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由于物流产业跨越了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的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例如条形码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集装箱标准的技术归口单位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托盘标准技术的归口管理单位是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而这些标准要达成统一,需要进行很多协调工作,衔接难度非常大。

在今年六部委上海物流会议之后,在行业协会和技术监督部门的推动下,一些实质性的活动陆续展开。

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透露,我国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紧张筹备之中,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编码中心,只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协调工作,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

除了管理体制的问题外,市场化发育不足也是既有标准得不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技术标准通常是从行业自发需求中产生的。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部李建辉介绍了一个实例,新加坡原来没有自己的托盘标准,在与国外托盘租凭公司的竞争中,本地的专业物流公司逐渐形成规模,在行业协会和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托盘标准。

在我国,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国内除了宝供、海尔等几家大企业之外,很多搞物流的企业都是从传统行业转型的中小企业,尽管更换了公司名称,但操作理念和规范还比较陈旧。

由于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这些企业中推行物流标准化显然具有很大难度。

一些人认为,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物流标准的推广问题,但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没有市场基础的标准只能是空中阁楼,真正的动力必须来自市场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物流企业和建设物流标准具有共同的目标。

不少物流人对即将成为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抱有很高的期待,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张成海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

我国的供应链过程管理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案国际化方面先行一步,加入了ecrasia,多外名称是scmchina。

由于中国已经在9月17日完成了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加快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势必成为委员会今后的重要工作方向。

技术委员会本身并不具有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物流应当由政府来创造产业发展机遇,行业规范则是在市场推动下自发完成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国外公司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物流的标准化水平会依靠“拿来主义”迅速提升。

尽管这种假设存在可能性,但恐怕没有人愿意因此付出惨重的市场份额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标准化建设必须抓紧时间,在入世3-5年的缓冲期内有所作为。

虽然标准的制定和饿施行中存在着不少消极因素,但物流业界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因为这是掌握中国物流自身命运的唯一办法。

综合专家们的意见,除去不同行业间标准化部门的统一协调之外,在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上也应有所改善。

一是要制定物流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这是由于我国缺乏对物流标准化进行系统研究,各级政府往往集中精力和资金发展园区,而在技术支撑方面投入得不够。

二是要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

由于集装形式是未来主导形式,因此要在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环节中,以集装系统为基点建立标准哈。

参照iso600mm*400mm的基础模数尺寸,建立包括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以外的各包装单元的尺寸标准、运输工具的尺寸标准等。

三是制定物流标识系统标准规范,实现物流过程的实体与信息协调统一。

四是建立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电子口岸”、港航edi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用,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平台,应完善这个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加紧扩大标准化数据在企业间信息交换中的应用。

“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并且有很多人都在参与物流标准化工作,但物流标准化的现状仍然混乱。

” 从物流标准化提出来便积极参与、主持制定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理事长牟惟仲说。

他认为,如果缺少国家法律法规、多头管理与多数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不足这三个瓶颈不突破,那么,目前看似热热闹闹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产生的实际作用将十分有限,更多的作用在于为几年以后物流标准化的真正推行做准备。

法律法规缺失“没有法律法规为依据,推进标准化工作很难。

”牟惟仲表示。

可以说,缺少有强制效应的法律法规可算物流标准化过程中最大的软肋。

目前,只有卫生标准、安全标准与环保标准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范畴。

现有的物流标准只是在推荐性标准中设定强制性条款。

例如,物流业的基础标准比如《物流术语》国家标准,虽然很多企业都认同并执行,但并不是强制性标准。

以交通运输中的安全管理标准为例,目前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

其中会规定物流运输过程中必须按照什么要求装车、必须怎么运输、必须使用什么材料捆绑等等操作规范。

以前在这些环节,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或者标准可参照执行。

比如在运输钢板的时候,都是用钢丝绳从钢板中间勒住,勒住的地方会形成凹痕,影响产品质量,造成浪费。

这种捆绑方式和采用的材料显然不合要求。

又如运输电冰箱等电器,按规定如果包装箱没损坏而电器有损坏由厂家责任,如果包装箱有损坏而电器也有损坏,责任在运输企业。

通常运输企业都是用绳子两头一系就可以了,运输中绳子很容易勒坏纸制的包装箱,这时候,电器本身出现问题难以追究责任,厂家与运输企业容易互相扯皮。

其实,运输过程中的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比如运输车在刹车、转弯甚至翻车时,按照标准规范执行的货物应该跟随车体一起晃动,而不会由于惯性脱离车体,造成危险或损失。

事实上,这类涉及到安全的标准相当重要并且急需,但是国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要求,只是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市场准入标准,所以企业并不重视。

原因很明显,使用普通草绳或者钢丝绳包装捆绑比使用规定的特别材料要便宜得多,企业不会自动给自己增加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