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体

矿体


3)矿体形状特征
包括整个矿体的形状及细节、轮廓的复杂程 度 和尖灭特征等。 矿体的形状:一般有板状、层状、透镜状、 条状、管状和巢状等。
矿体地质特征研究包括矿体的变异 (变化)性、矿体变化的规律性、 矿产的共生性研究。
(二)矿体变异性(变化性)研究
矿体变异性的概念 又称矿体变化性,是指矿 体地质特征(矿体特性与标志)在矿体的不同空间 部位(或各矿体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及变化特点.
注意:从本矿床的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忌生搬硬套。
(二) 矿床勘探类型划分的依据
一般据以下5个方面:
主矿体规模(1.8) 主矿体形态复杂程度(1.2) 构造影响程度(0.6) 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1.2) 主矿体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1.2)

类型系数:
概念:即对每个因素都赋予一定的值,用每个 矿床相对应的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来确 定是何种勘探类型。 在影响勘探类型的五个因素中,主矿体的规模 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要大些,约 占30%;构造对矿体形状有影响,与矿体规模 间有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 他三个因素各占20%。
区域化变量:地质统计学将几乎所有的地质变 量,包括矿体质量标志和形态标志,都看作是 区域化变量,即它们都是以空间坐标为自变量 的随机场的函数。

区域化变量基本研究工具——半变异函数。


所谓半变异函数就是区域化变量增量平方的数学期望 之半。 研究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化特征和变化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的是实验半变异函数,其表达式为:
矿体长度(m) >1 000
延深或宽(m) >500
Pb Zn
大 0.9 Ag >800
>500
>300
Ni
Cu Mo 中 0.6 (0.3~0.6) 300~1 000
>400
300~500
Pb Zn
Ag 300~800
200~500
150~300
Ni
Cu Mo 小 0.3 (0.1~0.3)
200~400



a逐渐的、连续的有规则的变化; b逐渐的、连续的不规则的变化; c跳跃式的、断续的有规则的变化 d跳跃式的、断续的不规则变化。
一般地说,矿体形态标志的变化多属前两类, 而质量标志的变化则常属后两类。
П .Л .卡里斯托夫在研究矿石品位性质时, 提出了品位的方向性变化的概念。他认为,矿石 品位变化虽然有时似乎是不规则的,但往往可以 看到沿矿体某一方向在一定范围内品位数值有总 体升高或总体下降的现象。这种近于波浪式的 “方向性变化”并不是沿整个矿体都存在,有时 它只存在于矿体的某一部分,相反,跳跃式的、 不连续的随机变化却存在于矿体的全部范围内。 赵鹏大(1964)将其称为“局部不相依,但总体相 依”的情况,即相邻两点观测值虽无数值依赖关 系,但在矿体某一定范围或一定方向上,变量数 值具有总体升高或总体降低的趋势。
大多数矿床通常是由在两度空间延长,一个 方向短的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等形 态的矿体组成。这类矿体在一般情况下,矿 石品位和形态等的变化最大方向是厚度方向。 因此,大多数矿床勘探工程均垂直矿体走向 布置,沿厚度方向穿过矿体。
(四)矿体内元素的共生性特征
在同一矿床内,矿石物质组成通常不是单 一的,而是由多种元素和多种矿物共生或 伴生; 有时也不仅一种元素,而可能是多种元素 均达到工业要求,可以分矿种进行圈定矿 体。 对于该类矿床无疑必须进行综合勘探和综 合评价。


变化幅度是指矿体某标志观测值偏离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变化速度是指矿体某标志相邻观测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快 慢,即变化梯度大小。 变化范围是指从计算矿体某标志的变化幅度特征的观测值的 空间域大小。
在工程间距或工程数量相等时,变化程度越大,勘探 精确度越低。为获得相同精度,则变化程度大的矿体 比变化小的矿体勘探工程间距要小,数量要多。
3.按构造影响程度
分为三种: 小: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 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类型系数0.3; 中: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 形状影响明显。类型系数0.2; 大: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 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类型系 数0.1。
4.按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可根据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大致分为稳定、较稳 定和不稳定三种。
<300
Pb Zn
<300 Agຫໍສະໝຸດ <200<150Ni
<200
2.按主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划分
一般分为三类: 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 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 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较简单: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 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 复合。 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 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 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往往偏大。
矿化连续性指标 ——含矿系数及不连续性系数


A和B是两个具有不同矿化连续性的矿体:A是连续的,B为不连续的。 含矿系数是表征矿化连续性的指标之一(反映内部结构复杂性)。 如矿体B,矿体总面积为S0,其中工业矿化地段(红色区)的面积为SP。 则面含矿系数为:KPS=SP/S0 按体积计算的矿化系数为:KP=VP/V0 线含矿系数为:KPL=LP/L0。在剖面内所有线的含矿系数平均值可作为 评定该剖面矿化连续性的指标。 不连续性系数是穿透矿体的线段上无矿间断次数i与线含矿系数的比值。 Knp=i/KPL
注意查明矿体最大变化标志和变化程度。
(三)矿体变化的规律性
矿体标志的变化受有关地质因素变化规律的制约。

由于矿体各标志的变化与一定地质因素有关,因此, 它们的变化必然因受有关地质因素变化规律的制约而 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品位变化具方向性特征。

如前面所讲的,矿石品位数值有时在一定范围内,沿 一定方向具有总体上升或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或称 某种周期性变化,因而,显现出品位变化的方向性特 征。
2)矿体产状
狭义的矿体产状由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组成。脉 状、柱状、透镜状等矿体则需测量矿体的侧伏方向及 侧伏角和倾伏角。
广义的矿体产状还包括:
矿体的埋藏情况——地表矿、隐伏矿及埋藏的深度。 矿体与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岩体内、接触带、
围岩中。 矿体与地质构造空间位置关系——如与褶皱和断裂 的空间关系。 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整合型、切穿型、 组合型。
2.关于矿体的几个概念
1)矿体 一般是指矿石和穿插在其中的呈任 何形状的无矿脉石所构成的统一开采对象的 天然堆积体。 工业矿体 是根据工业指标圈定的,与自然 矿体的界线常常不吻合。主要有: 品位低于边界品位的弱矿化地段未圈入 矿体; 很薄的夹石圈入矿体。
工业矿体与自然矿体示意图
1、矿体中的夹石、由于厚被圈出; 2、矿体内的夹石, 因为比较薄被圈为矿体;3、这部分矿按品位已大于边 界品位,但由于薄未被圈入矿体;4、矿体。
二. 矿床勘探类型划分
(一)矿床勘探类型的概念和划分意义 1.概念 是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尤其按矿体主要 地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复杂程度对勘探工作难 易程度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 而划分的矿床类型。
矿床勘探类型是在大量探采资料对比基 础上,对已勘探矿床勘探经验的总结。
2.意义
为地质勘探人员勘探新矿床提供借鉴、类比的基础。 类比过程: 根据将要勘探矿床的地质特征 类比确定勘探类型 根据勘探类型确定勘探方法和可能的勘探效果
型的依据,是决定每个具体矿床勘探难易程度、 勘探精确程度和勘探经济效果的基本客观条件。 矿体变异性研究包括变化性质、变化程度和控 制矿体变化的地质因素研究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 方面。
1.变化性质
变化性质是指矿体各种标志在空间上的变化是 随机型变化,还是确定型变化;是有规律变化, 还是无规律变化等特征。Д .А .晋可夫曾 将矿体各种标志的变化性质分为四种类型:
第三节
矿体变异与勘探类型
一、矿体地质特征及其变异性研究 (一)矿体地质特征
1. 概念:指矿体本身固有的地质特点、特性和标志; 常概括为矿体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质量特征,简称 矿体地质。 矿体地质以矿体为研究对象,一般包括矿体的形态、 产状、规模、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不同类型、品 级矿石及夹石等在矿体中的分布)等方面特点的变 化情况,以及控制这些变化的地质要素,如构造、 岩性、成矿作用等。
3.控制矿体变化的地质因素(矿床成因)
矿体不同标志具有不同的变化性质,而相同标志 却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变化程度。 如:


对某些类型矿床,矿体质量标志的变化程度大于形态标 志的变化程度,如金、银、钨、锡、钼、铜、锌、金刚 石、水晶、云母等矿床;而大多数铁、锰、磷、铝等矿 床其矿体形态标志变化程度大于质量标志的变化程度。 对同一标志,内生及变质矿床的变化程度往往大于外生 矿床;而内生矿床中,简单的裂隙充填矿床的变化程度 又低于交代成因的矿床。
由于不同元素在矿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及地质条 件的影响而导致不同元素品位贫富差别和元素、 矿物组合的不同,使在统一的矿体内部呈现出 一幅矿石贫富相间、类型成带或交错、并与夹 石共存的复杂图像,这就是所谓的矿体内部结 构。 查明矿体内部的结构是开采对于勘探工作提出 的一项重要要求和任务。它直接影响勘探与开 采工作的正常进行。
趋势变化或方向性变化是矿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查明趋势特征是我们合理确定工程间距、正确布 置勘探工程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研究不同标志的变化规律性时,除应查明 矿体各标志沿走向、倾斜和厚度的趋势变化外, 尤其应注意查明矿体最大变化标志的最大变化方 向,勘探工程,通常是沿矿体的最大变化方向布 置,这是勘探工程布置的一条重要原则。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