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第二课时教案
常德外国语学校晏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
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的蕴涵的真切情感;体会作者理性地表达诉求的艺术
2 . 点拨法。
点拨字、词、句,通过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使学生领会“情”“理”结合的手法;
3.讨论法。
通过关键问题的提挈,廓清思维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会感恩,懂得用爱来报答长辈。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成功的原因。
(二)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切入、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和语言,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
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
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忍弃之不顾。
李密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
本文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范例,学好了本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所以在第一、二课时里,我们完成了关于文意的理解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文言现象学习,本课重点是赏析文本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李密面对天子的指责,面对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帜的局势,居然成功的说服了靠野蛮杀戮起家的晋武帝,原因何在?《古文观止》是这样描述《陈情表》的。
(展示)历叙情事 ,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晋武览表 , 嘉其诚款 , 赐奴婢二人 , 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至性之言 , 自尔悲恻动人。
——《古文观止》如果我们从中找到他打动人心的两个关键字,你觉得是什么?(真,诚)他的真
诚情理至今仍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走进李密的忠孝世界。
(二)自主探究
苏轼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话虽有些绝对,但是文中李密用至孝之心编制的款款深情,确乎动人心魄。
再次体会文中的“真”“诚”之音,找到文本中打动你的情感与大家分享。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李密为什么要详细地叙述自己苦难的身世与遭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李密写作《陈情表》时,正是历史上改朝换代较为频繁的一段非常时期,司马氏取代曹氏夺取天下,蜀魏两国的旧臣,不少为了保全名节而不愿向司马氏“俯首称臣”,选择归隐,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用竹林饮酒,不问世事的方式来曲折表示他们的不合作态度,嵇康面对司马氏集团的变相征召,还
写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在《陈情表》问世前4年,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也许对于取代了魏的晋,李密的内心是鄙视的,但是蜀汉早已亡了,同僚们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就连李密的恩师著名的儒学大师谯周也主张投降,李密又能怎样?新政权刚刚建立,内部矛盾重重,他又怎能不有所犹豫呢?不管李密当时是否有过一些关于时局的纠结,但是我们不难看到,他的情感是真挚的,他的忠义是诚恳的,否则他逃不过历代文学评论者对于道义苛刻的要求,多少口诛笔伐就可以使这篇文章灰飞烟灭,也更不可能瞒过在皇权纷争中阅尽无数险恶人心的皇帝。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合作探究
有人说,《陈情表》在感情的外衣里面包裹着一颗理智的心,在以情动人的同时,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理”服人的呢?
(五)学生展示,教师精讲
(小问题预设:全文一共用了27个臣字来自称,用意何在?臣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臣,事君者也。
象屈服之形。
”一口一个臣,心意切切,诚惶诚恐,谦卑之至,字里行间充满了臣的气息,臣的胆怯,臣的压抑,臣的谨小慎微,臣的苦心谋求,臣的忠孝难全,使听话者,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高高在上者也颇有动容,拉近了对话双方的心灵距离。
)
1.李密从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 一下子把对方也带进了一种悲怆酸楚的氛围中, 激起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在两次陈情之前先冠以恭敬之辞, 或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
意, 或表达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之情, 极大地满足了皇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
3.第三段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 陷对方于“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境地。
如果朝廷给李密加罪, 就等于否定了倡导天下行孝的治国之道。
4.李密主动提出“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这个“污点”, 这是他怕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
“圣”“伪”之间,就是为了使皇帝接纳自己暂不赴任的请求。
5.李密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如此厚待, 本已受宠若惊了, 又怎敢徘徊不进, 存有更高的想望呢?一个“岂敢”再次满足了晋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诚惶诚恐、感激涕零的那种虚荣心态。
6.祖母风烛残年, 如迫近西山的落日, 生命垂危, 无人送终,强调祖孙之间“更相为命”的关系,“沛然从肺腑中流出, 殊不见斧凿痕”, 水到渠成地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
7.最后, 李密全面提出解决忠孝矛盾的办法, 恳求晋武帝钦准自己的请求, 则将来自己活着定当尽忠效死, 死后亦当感恩图报。
信誓旦旦, 情辞恳切, 如金石掷地有声, 纵铁石心肠, 焉得不为之动容! 同时也给了晋武帝一个收回成命的台阶。
(六)课堂小结:
李密在《陈情表》中,陈苦情说孝义动人以情,表忠心分先后服人以理。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亚
里士多德)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允许他不去做官,还给他赐了两个奴婢帮助他伺候祖母,并且在他守孝完后复以洗马官授之。
(七)谈体会与收获
李密进退两难的处境得以解决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思考,挚情是《陈情表》的生命,祖孙二人的深情像冷漠中的微火那么感人,那么动人,那么暖人,我们的生命里也同样有着特别厚重的亲情值得我们去回味与珍惜。
真心希望我们能在为一点小事对自己的亲人口不择言的时候,多一点真情,在我们为了一点点不被理解就对朋友恶语相向的时候,多一点诚恳!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理性支撑起了文本的血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义,在历数苦情的困顿与必须先尽孝的囧境中娓娓道来,知识分子不会召之即来的风骨穿越千年,弥散着灿烂的光芒,感谢大家陪我走进李密的精神世界,有了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