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文化滨州市位于山东省的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
因公元951年(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而得名。
滨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从鲁北阳信小韩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这就有人类繁衍,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正如《易•系辞》所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商代为薄姑氏领地,因“薄”与“蒲”、“博”“渤”“鹁”等字通假,才有了“蒲台”、“博兴”、“渤海湾”“鹁鸪李”诸多地名的历史由来。
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
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
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
在现代史上,滨州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渤海根据地。
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蕴涵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一、历史名人1、孙武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
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
《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2、东方朔东方朔(公元前161~前93年)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富平县(今惠民县)人自幼好学,性格诙谐。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被征为贤良方正,入朝事汉武帝,为太中大夫,政绩卓著。
因多著述,为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东方朔之父姓张,名夷,字少平,母田氏。
因其出生三天丧母,由邻母拾朔抚养,故名日“朔”;时东方天色始明,故以“东”为姓。
东方朔自幼聪慧过人,成年人朝后,常以滴谏事汉武帝。
建元年间,汉武帝不顾国困民穷,欲大兴土木,建上林苑。
后武帝采纳东方朔的谏正,收回御命,使人民少受赋税与徭役之苦。
东方朔还屡陈农战强国之计、兴利除弊之策,多为武帝所采纳。
东方朔常被汉武帝问以众臣不解异难之事,且多能解答甚详。
东方朔晚年不顾年老体弱,刻苦著述,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
3、董永董永,汉代千乘(今博兴陈户镇)人,为著名孝子。
董永自幼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
后其父年迈病重,行动不便,董永恪尽孝道。
每去田间劳作,总是以车载父,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耕作。
父亲病故,黄永自卖其身,贷钱1万,葬埋父亲,因此孝名远扬。
其孝行历代广为传诵,奉董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在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的武饲墓汉画像石上,就生动地刻载了董永“鹿车载父”、“肆力田亩”、“象耕鸟耘”的故事。
该画像石上所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字,是为“董永实有其人,故里山东博兴”的铁证。
至三国时,曹植诗作《灵芝篇》第一次用文学形式歌颂了董永。
此后,几乎历代都有以董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久而久之,董永由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以董永故事演义而成的神话《天仙配》,已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其民间传说在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东台等地尤甚。
4、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祖籍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平江(今江苏省吴县)。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故,母亲谢氏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范仲淹遂改名朱说。
四岁时随继父北归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继父让范仲淹经商、学艺,皆不喜欢,唯愿读书。
因随母改嫁倍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性格。
1009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澧泉寺借读,每日仅以粥充饥,笃学不辍。
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自己身世,前往河南应夭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
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土,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
29岁,复姓范,改名仲淹。
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
范仲淹为政清廉、刚直不阿,因力主改革,屡遭诬谤,几度被贬。
1052年(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溢“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5、杜受田杜受田(1788~1852),字芝农,清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镇南街杜家),其父杜谔为嘉庆时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
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
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太子读书。
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
咸丰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1852年(清咸丰二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甚重。
杜受田上疏请截留江、广漕米60万石救济灾民,并荐山东、江宁布政使督办赈务。
是年七月九日,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卒于淮安清江浦,时年64岁。
咸丰帝甚痛,赠太师、大学士,诣“文正”。
二、历史文化1、滨州剪纸滨州剪纸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结构严谨、古朴浑厚、拙中蕴灵、题材广泛,多豪放粗犷之作,与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堪称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在滨州剪纸的传统题材中,表现较多的有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羊骡马等,无不蕴涵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其主要题材,多与古时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一些神话有关。
滨州剪纸艺术新人辈出,许多名作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出国展出。
2、吕剧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
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
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借妻》《王定保借当》、《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妹》、《王邪招亲》等。
3、渤海大鼓渤海大鼓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
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
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4、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
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
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
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5、邹平芯子邹平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邹平县境内广泛流行。
芯子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饰演各种故事。
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奇特。
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前后,闹元宵三日,正是邹平芯子大放异彩之时。
6、胡集书会惠民县城东南35公里的胡家集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灯节(正月十五)书会,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灯节之前,全国各地说书艺人,不惜长途跋涉,纷纷赶来聚会。
他们畅叙友情、各续师承、拜师收徒、竞技献艺,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形成了传统的盛大书会。
如今胡集书会已闻名全国,其声势影响令曲坛名流赞叹不已。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等先后到会表演。
三、文化遗产1、锣鼓经博兴县地方锣鼓经在湖滨镇毛园村传承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经过整理编辑的地方锣鼓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过年过节或特殊的日子,人们就聚集在一起敲打上一通,为节日增添活跃的气氛。
2、打击乐三翻九转阳信三翻九转(通)是由不同锣鼓经的三大翻和九个小转折点组合而成,故称“三翻九转(通)”,简称“九转(通)”,在京剧混曲牌(大唢呐与打击乐合作的曲牌)的基础上综合组成,是以“滚头子”为主体、过渡锣鼓经为辅助的演奏形式。
3、惠民秧歌惠民秧歌有大鼓子秧歌、花篮秧歌、旱船、龙灯、中幡等多种形式,大多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它涉及人数多,活动面积广。
它在自娱、娱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广大劳动群众参与了文化创造、并享受了自我创造的文化成果。
4、长山芯子长山芯子自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甘埠村一带。
芯子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演出,利用铁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饰演各种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
5、东峪车子灯西董镇东峪村是车子灯最早的发源地,是抗战时期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传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