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PPT课件
响是深远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 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 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 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 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 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B.颔联描绘了古祠的春日景色:春光照耀绿草, 绿草辉映石阶;隔叶黄鹂,婉转地唱着歌儿。
• C.颈联先写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曾三次访 问他,商量天下大计,次写诸葛亮毕生辅佐刘 备、刘禅,开创大业,匡济危时。
• D.尾联是说,诸葛亮出师未捷就死了,给历史 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 诗 鉴 《登高》 赏 《山居秋暝》
《蜀相》
诗歌吟唱
赏析 回首页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很广阔的 诗人。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 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 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 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 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
返回
《蜀相》讨论
• 有评论家认为本诗末两句 概括了历来有志未酬的英 雄们的悲愤心情,写出了 美学上的崇高境界。你是 否同意这种看法,谈谈你 的体会和看法。
返回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一问一答,写“丞相祠堂”。一个“寻” 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热爱之 情,其急切之态也跃然欲出。
诗中。
“诗中有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
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 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 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 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 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 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背景 鉴赏 讨论 练习 返回
《蜀相》背景
•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年)春,
• 当时诗人在成都。诗中借诸 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诗 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蜀 相,指诸葛亮,曾封武侯。
《蜀相》鉴赏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咏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话是杜 甫咏史诗中传诵千古的绝唱,这是为诸葛亮发 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 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前吟 杜甫此两句诗,可谓 千载而下,英雄同泪。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个了?而长 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 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 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 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 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杜甫
• 子美(字) 杜少陵(曾居少陵)杜工部 (任工部曾员外郎)
• “诗圣” • “诗史” •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返回
赏析 回首页
王维(701-761) 字摩诘,祖籍太原,开元九年(721)进 士。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 “王右丞”。王维前期的诗大都反映了 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 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的反映了他逃 避现实的消极情绪。王维是唐代具有多 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工诗善画, 又精通音乐,并能以画、乐之理融会于
李商隐(812-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 河内人。他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与杜 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多忧心国运、 亦多抒写怀才不遇,感伤之作。他善用 比兴,色彩瑰丽,精于用典,形成了缜
密婉丽、旨趣深微的艺术风格。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魅力,它们从不同 得,洛阳人。其诗涉猎题材广泛, 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 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
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少年时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47岁投身军旅生 活。53岁被召回临安。他一直坚持抗金主张, 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受罢斥。晚岁 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 失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 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 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 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 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 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 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