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致病
荚膜等 酶类 外毒素 内毒素
(1) 侵袭力 (invansiveness)
指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拔并 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及其他 表面物质 A. 构成侵袭力 的物质基础
荚膜 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
其他 如:溶血链球菌的M-蛋白
物质
大肠埃希氏菌的K抗原 伤寒杆菌的Vi抗原等
A. 外毒素 特异性 对组织器官的选择性,如破伤风毒素作用于脊髓
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肉的强直性痉挛;而肉毒毒素选择 性地作用于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也有一些 毒素具有相同作用,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可产生作用类似的肠毒素。
毒性 外毒素的毒性极强,如1mg纯化的肉毒毒素能致死 2000万只小鼠或107个人。
B. 细菌侵袭力的表现
定殖:指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居繁殖的过程。即黏附在宿 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膜)等黏膜上,以免 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具有黏附 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如菌毛、外膜蛋白(OMP)、 磷壁酸(LTA) 等。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病原菌粘附于细胞表面后,必 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屏障(如抗吞噬、逃避抗体等)才能建立感 染。抑制吞噬(如荚膜等)、抵抗体液免疫(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如葡萄球菌SPA;破坏抗体如嗜血杆菌分泌蛋白酶降解Ig;逃避抗 体补体如脂多糖LPS、外膜蛋白OMP、荚膜及S层等)。
一、几个基本概念
1.非致病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不能造 成宿主感染或损害的细菌;在自然界中,绝大多 数细菌为非致病菌;
2. 致 病 菌(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能使宿主机体产 生损害或致病的细菌,如沙门氏菌等;
兽医微生物学
2020年6月
第一章 细菌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态 细菌的致病 细菌的控制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鉴定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
一. 几个基本概念 二. 细菌的致病性 三. 细菌致病机制 四. 细菌病的传染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
二、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性的概念 致病性(pathogenicity):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
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致病 性是细菌菌种的特征之一。
一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菌株,其致病能力大小是有 差异的,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就是毒力(virulence)。 毒力是细菌各个菌株或毒株的群体特征。
酶类 如: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链球菌、葡萄球菌
链激酶(stretokinase)-葡萄球菌 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产气荚膜梭菌 血浆凝固酶(coagulase)-金黄色葡萄球菌 卵磷脂酶(iecithinase)-产气荚膜梭菌 DNA酶(deoxyribonuclease)-链球菌等
3.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在某些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才表现出其损害作用 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4. 腐生性致病菌(saprobic pathogenic bacterium):指一些病原 菌本生不一定侵入动物机体,但可以其有毒代谢 产物,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动物体内而呈现毒害 作用的细菌,如肉毒梭菌等。
常用的有LD50、ID50、EID50、TCID50等。测定方类似。如某 病原微生物的 LD50为10-7.6/0.2ml。
三. 细菌的致病机制
( (三) 致病菌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一) 细菌的毒力
1. 细菌毒力的构成因素 细菌的毒力
侵袭力 毒素
2、细菌毒力的测定 在传染病诊断与防治等工作中,须了解细菌的毒力。毒力
常用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感染量等表示。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 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指能使实验 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抗原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保护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可用于紧急治疗和 预防。外毒素用0.4%甲醛溶液处理脱毒后,但仍保留原有抗 原性,称之为类毒素(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
在体内增殖与扩散:细菌分泌的致病性蛋白酶等,可作用于 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损伤,使其通透增加,利于细菌在体内 的扩散,如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磷脂酶、激酶、凝固酶等。
(2) 毒素
是细菌在其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毒性物质
根据细菌毒素的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 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一些其它微生物如螺旋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 类似的LPS,具有内毒素性质。 外毒素:是细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周围环境 的一种毒素; 外毒素多数为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 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如痢疾志贺氏菌、产 肠毒型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致病性的确定
1.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第四,从感染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
5.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A. 寄生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从原来寄生的肠道进入内脏器官等; B. 宿主免疫功能降低:如产气荚膜梭菌在气候骤变、动物抵抗力降低等情况下,
从肠道部位穿过粘膜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液循环,引起各种 严重的病症; C. 正常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即宿主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的比例发生 较大幅度变化使处于劣势的细菌大量生长而致病,如使用 抗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