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景观文化建设综述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与朋友的热切帮助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6月启动青岛校区建设,至2006年10月校庆55周年之际基本建设完成,历时五年多的时间。
当前,这所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主体,成为在校35000名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家;因其环境幽雅,景色秀丽、功能完善、人文荟萃且深蕴科大历史发展内涵,也成为广大师生的健康之家、欢乐之家、精神之家。
兹趁省委高校工委组织评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以系统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将我校在校园景观文化上的设计理念、工作思路和景观概况,向各位领导与专家作一简略的介绍。
早在青岛校区建设之初,学校就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期实施;高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五年初具规模,十年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新校区建设的三个“三原则”,即:“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超前性、国际性、特色性”。
本着这一总的建设思路与原则,联系科大历史发展的实际,我们在校园景观文化设计与建设上,具体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山、海、泉”交融的校园景观文化特质在整个青岛校区校园景观文化环境的培育上,我们根据校园南(教学办公区)与北(学生生活区)功能分区、以及教工住宅区相对独立的建筑布局特点,坚持对建筑群采用区域划分与系统命名的方式,并结合科大近六十年来发展的历史实际以及在泰山、泉城、青岛三地办学的格局及现状,使学校校园景观在整体上呈现出“山、海、泉”交汇贯通的文化特质。
具体而言:将南部教学办公三个区自西向东命名为“历山园”、“泰山园”、“珠山园”,各个园区的主要景观——广场,分别命名为历山广场、泰山广场、珠山广场。
其中,泰山广场对应学校主大门——南大门,处于整个校园东西的中轴线上。
取义“历山”以成其“勤”,取义珠山以成其“勇”,取义泰山以成其“高”。
将北部学生生活三个区自西向东将其命名为“智泉园”、“悟泉园”、“慧泉园”,自古以来,中国人便以泉水作为智慧的象征,《周易·蒙卦》即以“山下出泉”为卦象,寄寓开启蒙昧之意。
灵韵生动的济南七十二名泉,更是启迪我校师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取义于此,希望广大莘莘学子在科大这片土地上体悟、探寻、开掘智慧之泉。
将教工住宅区命名为“山海花园”,住宅区四个小区自东向西命名为“怡山园”、“乐水园”、“天和园”、“地祥园”。
科大教工住宅区依傍笔架山北腰而建设,不少住在顶楼的教工用户,拉开东侧书房窗帘,即可远眺祖国黄海之蔚蓝海岸,以及北方最大的港湾码头——青岛港前湾港码头。
依山傍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一体,万物祥和。
这样的景观文化设计与命名,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
科大整个校园景观所体现出来的“山、海、泉”和谐一体的文化特质,是当今学校三地办学、协同发展、争创一流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照,它丰富科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科大当前的办学特色,拓展了科大校园文化景观的未来。
二、“绿色、生态、人文”的校园景观文化设计科大校园景观在规划设计与具体构建上,认真学习并借鉴建设部、林业局等国家部委关于“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方面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充分结合科大校园地形地貌的特点,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人文”型的校园景观文化。
科大非常注重绿色生态型校园的构建。
结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实际,以植物生态为主,大力度开展校园绿化,丰富校园的树木植物品种。
按照乔木、灌木、爬藤植物、地被植物、水生植物;按照花木、果木、观赏树木;按照速生木、用材木、落叶树、常绿树、遮荫效果好等不同的树木品种科学安排,合理种植。
并根据青岛沿海地区的气候情况和当地土壤条件,有计划地种植了四季分明、季相表现明显的植物品种,使其有随季节性的变化欣赏效果;并适当引进了一些适合于胶东半岛驯化生长的南北方植物材料,少量搭配;此外,还注意了对地被植物的绿化覆盖与空间绿化覆盖的恰当处理。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培育,科大校园呈现出了“一年有绿色”、“四季花常开”的怡人风景。
今天的科大校园,不仅是个学习园,还是个植物园,并正在迈向森林园。
就科大这样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而言,在校园景观设计与构建上力争做到景观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无疑更能发挥环境育人、环境熏陶人的良好效果。
有鉴于此,我们在校园景观景点的创设与打造上,尤其注重系统性的构建,将学校校园不同的景观景点,整合成有着深刻人文内涵的和谐整体。
兹略举几例作一说明:1、“笔、墨、纸、砚”的文化符号系统景观科大校园西端操场毗邻洞门山,为科大校内之山,海拔140米,是学生登山休闲、读书玄思的好去处。
“洞门山”,又称“豆母山”,经我们翻查黄岛区《辛安镇志》知古语曰“东有墨水河,西有笔架山”,可知其又名“笔架山”,且名称由来已久。
而此山顶部形似笔架,当地人亦称其为笔架山。
据此,启用原来已有的“笔架山”的名字,寓意此山乃科大“扛笔之山”,寄予学校师生“大笔书春秋”之义。
相应的,笔架山脚下,校友捐建的自西向东贯通整个校园的水系,命名为“墨水河”;笔架山东北方向不远,校友捐建的科大内湖则命名为“砚湖”。
这样,“笔、墨、砚”都呈现在科大校园这片绿地(纸面)上,构成了一组内蕴深厚的文化与景观意象。
2、“太和钟楼、乾坤两仪、时乘六龙”的传统文化精神景观科大之雄奇壮伟的气象,于学校主广场泰山广场可见一斑。
泰山广场,北依展翅欲飞状的主教学楼,南面巍巍大小珠山,海天一色,山海相连,人间秀色,一览无余。
广场东西两侧矗立六尊龙柱,命名为“时乘六龙”,取自《周易·乾卦·彖传》。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崇天法地”的精神,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便是古人对天地精神的最好诠释。
泰山广场的六尊龙柱,恰如《周易》乾卦之六爻,以“时乘六龙”命名,旨在激励科大师生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精神,持守正道,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成就自我,荣耀科大,振兴中华!“乾坤两仪”:与“时乘六龙”隔墨水河对应,屹立在主教学楼口两侧,是两个巨大的大理石制地球仪。
旨在希望科大学子关心自然,爱护地球,探索宇宙奥秘。
“太和钟楼”:坐落于科大学术交流中心酒店南侧,与“时乘六龙”遥相呼应的高大钟楼。
中国古代晨钟暮鼓,钟楼是时间的象征,“太和钟楼”,寄寓了科大校园永远太平祥和之意,而那洪远悠扬的钟声则时刻提醒师生要珍惜时光,不要懈怠。
“太极”之气的最高形式即“太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宇宙生成论,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
将三者联系起来看,其又表达了中国古人一个关于“天道”不倦思考的哲学命题及其思维的结晶。
3、“励志坊”与“名人园”的中西比较文化景观先说励志坊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坊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2006年科大校庆55周年之际,校友及合作单位特捐建此坊,并命名为“励志坊”,旨在激励全校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发奋图强,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前后两面分别设有坊额两款:博学于文,笃行于道。
取自于《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而在语言与内涵上有所精炼与提升,于“学”与“行”的辩证命题之外,又发展出“文”与“道”的哲学命题。
并创设有楹联四幅,分别由“博学于文”统领“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不戏不怠古今大家皆从学时起,宜勤宜勉中外英才都自苦中来”两幅楹联;由“笃行于道”统领“穷理尽性明德为民达至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效中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泽以流长乃称远,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山因直上而成高”。
另外,为纪念科大五十五华诞这一盛事,特制《励志坊铭》一文,鎸之于金,铭文如下:“承泰山之气魄,秉名泉之灵韵,接珠峰之祥瑞,涵东海之雄浑,丙戌金秋十月,喜迎科大,圩五华诞。
弹指一挥,风雨沧桑。
数代园丁,且勤且勉,栽培祖国栋梁,青丝换白发;万千学子,学贵有恒,终成大器,结下满园桃李,科技兴中华。
忆往昔同学,青春抒写风流;看今朝同门,风华更胜一筹。
逢兹盛典,欢聚一堂,恭祝母校,再创辉煌。
感斯庆斯,勒文铭记。
”牌坊的物质载体,励志的精神内涵,楹联的诠释形式,铭文的抒情文体,交相呼应在一起,从而给广大师生一道立体的、多角度的传统文化精神盛宴。
再谈名人园所蕴含的西方科学精神旨趣。
名人园中的十尊净高三米的西方科学家铜像,分别是西方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开普勒、牛顿、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冯·诺伊曼和詹姆斯·沃森。
从人物的所处时代看,远至两千三四百年前的古希腊文明时期,近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人物所研究的学术领域来看,更是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
十尊铜像,堪称一部浓缩的西方科学发展史。
科大学子无论是上课下课经过于此,还是周末假日休闲于此,都能在无形之中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崇高与知识力量的伟大,从而激励科大学子在学习的征程中面向世界、放眼未来,勇攀高峰,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励志坊与名人园,一东一西,等距离坐落在主教学楼的两侧,这种独具匠心的景观设计与建设,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何所以昌盛,西方近代何所以先进,中西文化的优势劣势又是什么。
就是要让学子们感悟:要实现中国的文化创新,要建设成一个富强的中国,必须从古代、从西方汲取营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找到民族的自我超越之路。
三、“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校园景观文化理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中国古人提出“天人合一”、“物我相谐”的观点。
古代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都至为推崇“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曰:“天地与吾并生,而万物与吾为一。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强调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今社会,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
在青岛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一贯将“天人合一、和谐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追求,自觉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头。
早在2006年3月,校党委书记刘向信教授就为部分学生干部和青年教师作“和谐人生漫谈”的专场报告,就和谐人生、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及其关系等系列问题,做了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的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2006年6月,校党委与校行政先后发布文件,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使山东科技大学的和谐校园建设先走一步,并取得初步成效。
青岛校区“天人相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首先体现在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山东科技大学在校园的总体规划中明确强调了这一点,既重视了校区建设的功能分区,使不同功能的区域之间相对分开,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又强调与人方便,功能分区不宜距离太远,包括校园道路网的建设本着就近、方便,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通过共享绿地空间相对分开,但所对应的两区距离步行仅用五分钟左右,无论雨雪风寒还是烈日高照,学生在两区间的往返省时方便;对校园内车辆交通的管制以不影响教学秩序、尽量考虑到学生的上下课人流和人身安全;对学生集中活动场地场所,本着能够便于集中和安全疏散的原则;校园内有十几条人员流向比较集中的道路,就是让学生先行自然踩出,尔后铺设出来的,使学生感到方便安全,学生戏称为鲁迅一路,鲁迅二路等等;校园绿化配以丰富的植物品种,既可供学生观赏,又能激发学生认识植物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范畴;给校园功能分区与校园景观景点的命名加注释,就是为了学生身临其境解读时,对其能引发共鸣与升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