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试题考查了必修三和选修一,从知识点来看,试卷覆盖面较广,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比较、归纳的能力,能够检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便于教师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从试卷的题型和长度来看,与高考试卷并不吻合。

高考试卷三道大题,这套试卷中设计四道大题,阅读量和书写量有点大,例如第25题和第26题,虽然考查的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以及文化、启蒙运动以及此时的文化,但材料较长,学生在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方面有难度。

二学生得分情况及失分原因
最高分:84分,80分以上2人;最低分26分;70分以上52人;其中一本入围31人;60分以上76人;年级参考人数261人,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人还没有及格。

与上学期期末考试相比,历史学科一本入围人数减少了10人。

总体上来看,这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所下滑。

从得分情况看,学生的选择题部分最少的错3个,屈指可数;一般的错8个左右;因此选择题做的较差;主观题25题普遍得分较低。

选择题错得较多的是T2、T5 、T6、T7、T9、T13、T16、T22等,主观题普遍得分不高。

学生失分原因一是古文基础弱,涉及文言文的题,学生普遍懵圈,如T2;好多学生连材料也没有看懂。

二是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欠缺,如T3,出示两段引自古籍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材料中反映的信息,古籍中的记载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作为信史。

但是学生不能理解,结果错选。

又如T8,提供某学者的一段论述,要求学生理解其意,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

三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如T22,考查拜伦的作品风格,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学生为关注细节。

四是审题不仔细,如T26(2)问,要求学生回答“启蒙思想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学生乱答一气。

五是答题不规范,如语言表述不完整、要点没有层次、试卷不美观等。

三存在问题
这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从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是学生的自主复习意识差。

这次考试范围是去年所学,因为在上另外的内容,因此为引导学生复习,只是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复习计划,结果落实情况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学习缺乏计划性。

上新课的同时,不能自己复习原来所学的知识,临到考试前,才会翻一下书。

三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因为学习不够自觉,因此,只要不复习,学生对旧有知识就会遗忘。

另外,学生在读书时缺乏思考,课本上虽然有笔记,有对部分内容的归纳,但学生关注度不够。

四是解读阐释材料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高考,非常注重学生的这一能力,所有题目基本上要求由材料得结论,学生还是习惯于由课本得结论。

五是刚才所说的答题不规范。

以T26(2)为例,学生照抄材料,没有概括归纳;
语言表述不完整,缺乏主语;表述文不对题;每一个要点之间用逗号分隔,通篇没有层次。

四后期改进措施
(1)强化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坚持上课前的提问,以督促学生回顾旧知,也迫使学生从一上课就要集中注意力。

课后安排小组长落实每课知识点的读背,教师不定时抽查。

若不合格,扣除小组分数。

(2)讲课多注重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要求学生规范答题。

评讲试卷时,教师示范,如何审题,如何阐释和归纳要点。

然后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讲清楚自己如何审题,如何理解材料,以及如何组织答案。

每套试卷讲完后,出错率较高的题,要求做错的学生自己再讲解一次,另外,再编写相关的试题,学生解读。

(4)要求学生多做典型题,提高试题解题能力。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加强材料题的训练,不要照搬照抄答案,先自己独立思考写出大概的思路,然后再和答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不足,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5)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

一是布置每日背记任务,严抓落实;其次归纳知识结构,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三是指导学生制定短期复习计划(一周)和长期复习计划(一月),定期对所复习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