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不能照搬其它学科的评价方式,必须探索适合其特点的评价机制,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科学、全面、合理的开展教学评价。

本文就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评价的意义、评价的原则和评价的方法等内容,并结合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教师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但在实践中发现并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适合其特点的评价机制,做到在定量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定性的评价,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基本上每个学校都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但有些家长、学生和学校错误的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科,更没有成为中、高考科目,仅是教学辅助课程,所以并“不重要”。

因此,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各个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校沿用了其它课程(如:语文、数学等)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的评价,这种传统纸笔评价方式,根本不适合信息技术这种应用性、操作性学科的教学评价,它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无法考查出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考查出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的学校虽然采用上机操作考试,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方式往往比较注重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考查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无法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还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学习的时候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上网、聊天和游戏等,对不感兴趣的就不学。

所以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部分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运用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没有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明确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照搬传统的评价方式,要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方式,既注重教学效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体现出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特点,做到全面、科学、合理的开展评价。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整体上调节和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科学地开展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

同时也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是否恰当,教学的重难点是否讲透。

还可以给教师及时提供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

从而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步发展。

另外,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心理的一种潜在表现过程,正确的评价能使学生真实表现当前的心理状况,能反映出学生的意识和情感。

学生为了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表扬,就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有意识地在平时学习中多使用信息技术,以熟练技能,提高水平。

当自己完成的作品被大家认可后,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同时学生学习、利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情感也会在评价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1、评价目标的发展性新课程理念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增长自信,促进和激励其进步发展。

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长处。

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学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主动探究信心,积极努力学习进步。

对优秀学生的评价,除了激励之外,更要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向更高处攀登。

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让其明白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也可获得进步。

2、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水平,灵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可以用语言、某种动作(如鼓掌、点头,拍拍学生肩膀等)和表情来表示赞赏。

赞许的目光、宽容的微笑、亲切的动作,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你的小拇指。

总之要以友爱的情感、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民主的态度调控评价过程。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对认知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教学评价,认知理论的评价可以采取题库测评量化的方式;而实践操作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对于它的评价方法就要复杂得多,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电子作品评价、档案袋评价、实时网络评价等。

教师要根据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一定不能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而要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只要可以激励学生,可以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和提高,那么不管什么评价方法,我们都要充分运用。

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多元,指的是改变过去只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网友等参与到评价中,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网友评、师评有机结合,将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评价中,要坚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核心,教师点评为主导,家长评、网友评为参考的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使学生在清楚认识自我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家长的评价,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孩子学习进步。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让网友也参与到评价中,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教师成为评价的引导者,家长、网友也参与其中,扩展了评价的主体。

另外,还要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要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进步与发展的职责。

4、评价的层次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兴趣、学习经历的差异,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差异等,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很大差异。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步发展。

如对较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中等学生要以激励为主,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继续进步;对优秀学生主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任何进步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表扬。

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样就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5、评价的及时性教学评价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进步,而不是“秋后算账”,所以评价一定要及时,以更好的体现评价的反馈作用。

一般来说,及时反馈比延迟反馈效益更高,及时反馈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然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任何学习行为都及时评价,但必须对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到及时,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当学生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时,教师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激发学习热情,使其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当学生做得不好时,教师要及时的暗示、提醒或指正,让学生找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帮助下“对症下药”,及时矫正改进。

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方法过去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从体现,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轻视,限制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和产生的成果作为评价依据,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下面就题库测评法、电子作品评价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实时网络评价法等进行探讨。

1、题库测评法题库测评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题库,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等,学生运用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测评,测试结束后立即得到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实时性,具有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资源、方便学生实时测评等传统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它比较适合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测评。

这种评价方法对题库的设计要求很高,题库中要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并采用超量出题的方式,尽量提供多种多样的题型,学生完成其中70%即可认为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完成90%就可认为是优秀。

测试结束后,要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出各知识点的正确率,掌握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清楚地了解全班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2、电子作品评价法电子作品评价法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品创作,教师再根据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一个板块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制作电子报刊、成绩统计表、多媒体作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