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而数学阅读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有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因此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这样两句话:“题目没看清楚”,“意思理解错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差所造成的。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也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因此不仅我们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的意识,还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认识到数学阅读是提高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连题目意思都看不懂,你即使有再过硬的计算能力也不行。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兴趣是使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愿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主动进行学习。

而数学课本是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的,学生阅读时不会像读小说、故事之类书那样轻松、感兴趣。

因此千万不能强硬的要求学生去读,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创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境,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典故、趣事、名题、趣题等,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有关数学方面的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

用这些课本以外的知识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在学生阅读之前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阅读、认真地思考,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做好阅读示范,训练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产生了阅读兴趣是阅读的头一步,但究竟如何去阅读数学课本,对学生来说还是很茫然的。

为此我们教师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阅读,教给其阅读要领,先读通句子,再由表及里,读透读懂,养成“阅读加思维”的读书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循序渐进,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问题”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有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

因此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的问题意识。

要求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的同时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阅读“切割线定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掌握主要
概念中的关键词句外,还应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当两弦在圆内不能相交,其延长线相交交点在圆外时,能得到什么结论?(2)当一条直线移到极限位置时,即转化为切线时结论有何变化?(3)当两条割线都移到极限(即切线)位置时结论又有何变化?这样通过不断的生疑——质疑——解疑的反复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
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比较”的习惯
“比较”可以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比较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

比较可以是“同中有异”也可以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异中有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在好多的问题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的规律,许多知识间都具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

3、指导学生养成做好数学阅读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最有力的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阅读数学教材时必须做好数学笔记。

数学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疑问性笔记。

在阅读中遇到疑难困惑时,最好专门进行摘录,系统记录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的突破;同时记录下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想法。

(2)感触性笔记。

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及有所发现的,都应即时记录(3)梳理性笔记。

是对阅读不断提炼的记录。

三、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本不同与其他文学文艺作品,他的特点是语言严密精练、逻辑性强。

一般是一个标题下依次给出概念、定义探讨规律并获得定理、说明应用、解答例题等。

阅读时就不同内容,其阅读方法也不同:(1)阅读概念(定义)
阅读概念(定义)时要告诉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及符号,对关键词句要认真推敲,明白含义,对相近的概念要加以对比分析,搞清其异同点,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例子或事物。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联系起来,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未知数个数相同“一元”,即都含有一个未知数;不同点是次数不同:一个是“一次”:未知数(项)的次数是“一次”的,另一个是“二次”:未知数(项)的次数是“二次”的。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一元一(二)次方程的概念。

(2)阅读定理
在阅读定理时,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索其证明的途径和方法,理解证明的思路实质,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通过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

同时还要考虑此定理是否可以逆用,探讨其能否加以推广等。

例如:在阅读垂径定理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思考此定理的某些条件
和结论是否可以互换一下?然后将垂径定理加以推广:在圆中一条直线若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经过圆心2垂直弦3平分弦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任意两条都可以推理出其他三条性质。

这里需特别强调由1、3推出2、4、5时应注意什么?从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垂径定理,并加以应用和推广。

(3)阅读例题
在学生阅读例题时,要指导学生看懂解题过程,理解解题方法、思路,理解新知识在解题过程的应用,找出解题的关键所在,要重视例题书写格式的规范性、示范性。

同时还要他们养成“三想”的习惯:“一想”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二想”若此题的条件不变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三想”若把此题的题设和结论对调一下是否仍然成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

四、交流阅读体会
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能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

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

因此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使其阅读水平能得以集体提高。

五、及时检查
阅读数学课本时,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难度比较大的内容,有
的学生往往很难钻下去;而内容浅显的东西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应及时反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及时检查学生阅读的效果。

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以利于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

六、认真小结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一环。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阅读的数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精心筛选,并按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写出简明的小结。

对他们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重要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指导,多给他们一些阅读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阅读的材料,学生就能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相关主题